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潜心为国护宝 让“东方微笑”更加灿烂——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水麦积山石窟考察回访记

2024-10-21 11:0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本刊记者 张佳斌

壁立千仞,佛龛万象,栈道凌空飞架。

在天水市东南秦岭山脉西段北麓有座山峰,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故而得名麦积山。1600年前,十六国后秦时期的能工巧匠在麦积山上开窟造像,历经10余个朝代的开凿和修缮,成就了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明珠——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举头仰望,崖壁之上座座窟龛层层相叠,蔚为壮观。历经千年风雨洗礼,麦积山石窟现存洞窟221个,各类造像10632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因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文物遗存,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33处遗产点之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9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来到麦积山石窟,了解当地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情况。细雨过后,山色叠翠。总书记沿着栈道拾级而上,仔细察看历经千年的洞窟和雕塑、壁画,同保护修复工作人员亲切交流。他说,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守护

9月11日上午,在第30窟内,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保护研究室主任马千正和同事一起修复一身腰部有破损的菩萨塑像。

“没想到总书记来到了修复工作现场,亲切地询问了一些有关文物修复方面的问题,还仔细查看了我们的工程资料。”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马千难掩激动,他向总书记汇报说:“我们采用的是传统修复工艺,修旧如旧,使文物始终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

文物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历史的厚重、艺术的造诣,还凝结着文物创造、流传的经历,以及修复的过程、内涵的阐释。

麦积山石窟也曾是“有龛皆是佛、无壁不飞天”,受林区多雨潮湿气候影响,空鼓、起甲、开裂、脱色等病害是塑像和壁画保存最大的威胁。

对麦积山石窟的保护历程始于20世纪40年代,从首编《麦积山石窟志》到首次摄影建档,再到1953年“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成立,保护工作步入正轨。

“麦积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成立后,就是论证如何应用现代工程技术加固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岳永强回顾道,受地震等因素影响,岩体受到损害,裂隙纵横,部分洞窟甚至出现了坍塌现象。经过多年的勘察研究,直到1976年,确定了“喷锚支护”的加固方案并开始实施,后又使用了“粘、托”等技术。至此,我国石窟寺形成了完善、成熟的锚固技术加固体系。该项工程技术还荣获1985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文化遗产保护,既要耐心细致,更要科学专业。传统技艺结合现代检测分析手段,才能够保证“修旧如旧”。20世纪90年代,麦积山石窟修复工作开始运用科学分析检测手段和环境监测手段,修复效率不断提升。

现在,麦积山石窟保护工作不断推进、迈向深入,先后开展了本体保护修复、渗水治理、瑞应寺古建筑修复、栈道加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等。

“择一事、终一生”,至今年,马千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整整40年,谈到做好这项工作的法宝,他的回答是:热爱和坚持。

传承

如何更好地在保护中研究,在研究中传承,是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7年是麦积山石窟发展的新起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李天铭向记者介绍:“自2017年整编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以来,我们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推进麦积山石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麦积山石窟累计申请各类文物保护工程项目20余项,涉及本体保护、栈道稳定勘察评估、地质灾害调查、窟门研究、考古报告编写、数字化保护、规划修编等内容,麦积山石窟的保护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时间的坐标来到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强调,要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2019年以来,敦煌研究院向着“典范”“高地”两个目标奋力前行。通过承担国家级科技保护和研究任务,研发相关技术、制定保护标准,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举措,调动各方力量把文物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我们的一大研究成果《麦积山石窟总录》已经出版,这相当于每个洞窟都有了户口,‘家底’一目了然。”李天铭接着说道,“2019年,我们开始了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撰写麦积山石窟历史上的第一本考古报告。这相当于为每一个石窟‘著史立说’。虽然过程艰苦且漫长,但是将科学系统地保存麦积山石窟的完整信息,具有永久性学术价值。”

据了解,经过数年的努力,目前《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第1—4卷同步推进,第1卷74窟到78窟已完成初稿编写工作,计划于明年完成出版。

李天铭说:“麦积山石窟的保护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让麦积山石窟实现永久保存、永续利用,让子孙后代能够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弘扬

麦积山的塑像,除早期作品外,几乎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有着和蔼可亲的面容,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故而又有了“东方微笑”的美誉。

2020年在江苏常州博物馆举办的“东方微笑——麦积山石窟艺术展”给程先生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他亲临麦积山石窟参观,被眼前的石窟所震撼:“麦积山石窟整体泥塑不但造型精美,表情也温和细腻、笑意盈盈,亲和灵动!”

“东方微笑”不仅向观众展示了麦积山石窟开拓性的艺术创作,更展现了中华民族对于外来文化所具有的包容度和融合力,东方之美韵味独具。

李天铭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第30窟、43窟、44窟,不仅有西魏时期建筑模型的集中体现、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有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具体实证。我们要通过保护、研究、弘扬,把石窟的故事,各民族文化交融、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近年来,为推动麦积山石窟更好地“走出去”“活起来”,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将麦积山石窟的代表性龛像进行等比例复制,打造出自主IP“云上麦积”,为游客提供全景漫游洞窟参观的线上平台。

“在保护好文物的基础上,我们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艺术价值,再将研究成果通过展览、研究报告、科普读本等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李天铭说。

未来,基于系统性和整体性考虑,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将加速保护规划修编进度,推进《麦积山石窟保护条例》颁布;基于石窟栈道的承载力,结合旅游发展新模式,开展符合麦积山特色的旅游参观新模式研究;持续推进麦积山石窟综合性保护工程,通过此项工程的开展,将保证50年内栈道安全稳定,并推动麦积山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事业高质量发展。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表示,站在新起点上,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尽最大力量做好石窟文物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