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步沙精神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伟力
姜莹莹
八步沙“六老汉”带领三代人接力治沙,累计完成治沙造林32.35万亩的奇迹,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深刻内涵,更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唯有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才能树立经得起历史和自然检验的政绩观,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
价值引领:生态文明政绩观的逻辑起点
政绩观是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价值观则是政绩观的“总开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语境下有着特殊内涵——它要求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求,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存空间,这正是八步沙治沙人坚守的价值底色。
八步沙的价值选择,首先体现在对“短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的清醒认知上。他们的选择,直指“为子孙后代保饭碗”的根本价值——这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理念的生动实践。这种价值引领,更体现在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八步沙人用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实践转化:从价值理念到政绩标尺
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将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标尺。八步沙构建了一套以生态效益为核心、兼顾社会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政绩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政绩观中“唯GDP论”的桎梏。
其一,以生态修复程度作为政绩的首要指标。在八步沙,衡量工作成效的不是种树的数量,而是成活多少、固沙多少的质量;不是当年的绿化面积,而是多年后沙丘是否稳定的长效性。其二,以群众获得感作为政绩的根本检验。八步沙的沙化地减少了,生态环境好了,农业收成提高了,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了。这种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实惠。其三,以代际公平作为政绩的长远维度。八步沙的治沙事业,从一开始就带着为后代计的眼光,体现了“富强”的深层内涵——真正的富强,不是一时的经济繁荣,而是能够持续传承的发展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制度保障:让正确政绩观成为行动自觉
从八步沙的实践来看,要让正确的价值观持续引领政绩观,需要制度机制的刚性约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制度规范,让生态优先从理念变为“硬杠杠”。
一方面,需完善生态政绩考核制度,树立生态红线不可逾越的导向。近年来,很多地方逐步将生态保护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对破坏生态的行为严肃问责。这种制度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的要求相呼应——它要求在资源分配、发展权限上,向生态保护倾斜,让保护者受益、破坏者受罚。另一方面,需建立长效激励机制,鼓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担当。八步沙治沙人获得“时代楷模”称号,当地政府设立“治沙奖励基金”,这些举措不仅是对个体的肯定,更是对正确价值观的倡导。
时代启示:以价值自觉推动生态自觉
八步沙的实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正确的政绩观,本质上是价值观的投射。只有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才能避免在生态保护中走弯路、犯错误。
面对当前生态环境治理的复杂挑战,更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校准政绩观的“坐标系”,在发展目标上,摒弃速度至上的执念,追求质量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在评价标准上,跳出数字游戏的陷阱,看重生态惠民的实际成效;在责任担当上,克服短期行为的冲动,践行久久为功的历史耐心。D
(作者单位:中共兰州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八步沙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20BKS090〉的阶段性成果。)
- 2025-07-07“没苦硬吃”式值班加重基层负担
- 2025-07-15《党的建设》杂志四封 2025年第6期
- 2025-07-15《党的建设》杂志 2025年第6期 总第512期
- 2025-05-13中共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关于拟申领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