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誉与千秋名
东晋名臣谢安镇守广陵期间,一面厉兵秣马,为北伐做准备;一面助力农耕,造福乡梓。为解决当地旱涝频繁导致庄稼连年歉收的“老大难”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组织人手筑起拦水大堤,时称“埭”,“随时蓄泄,岁用丰稔”。由此,广陵百姓年年丰收,经济繁荣。《晋书》评价他,“在官无当时誉,去后为人所思”。
荣誉主要有两种,一是“当时誉”,一是“千秋名”,二者有时是一致的。如谢安指挥的淝水大战,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前秦军一溃千里,不仅在当时誉满天下,而且美名传之千秋。有时则只能二者选一,“当时誉”或许很响,“千秋名”却寂寂无声,那些只顾一时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大都是这样的结果。
太看重“当时誉”者,往往功利心很强,活得过于“现实”。他们目光短浅,只看见鼻子尖下的利益,只关心当下的名声,干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劳民伤财的事。而那些留下“千秋名”者,则看重的是责任、担当,是百姓所想、社会所求、国家所需。如战国时蜀郡守李冰父子带领民众修都江堰,殚精竭虑,孜孜矻矻,造福川中平原数千年之久,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留下“千秋名”者,拿出的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东西。我们看到兰考泡桐树,就会想起焦裕禄;看到大亮山林场,就会想起感动中国人物杨善洲;“喜看稻菽千重浪”,就会想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们都未看重“当时誉”,却无意中获得了“千秋名”。D(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