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 欣赏与品味

最初的“中国”

2025-02-25 10:03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杨永生

  随着陶寺遗址的发现和战国竹简的刊布,尧舜时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上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证实,成为文化中国的一个重要起点。

  西周初年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中出现了最早的“中国”表述,但“共识的中国”的出现要远早于何尊。尧舜都邑所在的冀方,可视为最初的“中国”。冀方即九州中的“冀州”,它是九州的起点,也是四方贡纳的终点。《史记》记载,尧死后舜受天命“之中国即天子位”。这里的“中国”便指冀州。

  尧舜时期形成了以服制为基础的复合型天下体系。《禹贡》记载了以“中国”为中心、每五百里为半径向外扩展,包括甸、侯、绥、要、荒五服的天下体系。四方邦国根据与“中国”亲疏远近关系,分别承担纳粮、防卫等政治、军事和经济义务;“中国”则要担负起传播文教、推进文明的教化职责。从考古发现来看,陶寺遗址周边有中小型遗址,呈现出“都城—邑—方城—村”的聚落体系,说明尧舜部族对晋南地区形成了实际的政治控制。

  对于远方邦国,则更多是建立在互信互助基础上的民主合作。《尧典》《舜典》记尧舜设官分职,禹、弃、契、皋陶、四岳等四方邦国首领皆在虞廷任职。尧舜遇到治水、禅位等天下大事往往要咨询大臣的意见,贤臣相应地予以直言劝诫,显示出在国家治理上存在有效的协作机制。

  重德尚贤是尧舜时期的基本施政原则。陶寺文化早期与中期王族葬地、葬俗、随葬品皆有所不同。与之相伴,陶寺早中期都城继续发展,并无暴力争夺迹象,或是尧舜和平禅让的反映。

  尧舜时期萌芽的“中”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的观念经由东周儒者的演绎,逐渐进入思想领域,衍生出“中庸”“中和”“时中”等多种观念。由尧舜理念升华出的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理想。“大同”一词为人熟知的是《礼记》提到的“大同小康”。可以说,尧舜时期作为最初的“中国”,其文化的根基仍赋予现代中国以深厚底蕴。D(摘自《解放日报》)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