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何须羞耻
前段时间,“努力羞耻症”这个词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有人假装很努力,有人却拼命假装不努力。明明努力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为何反而让人羞于承认?
有的年轻人怕被说“卷”,有的中年人怕被说“拼”,有的老年人怕被说“不服老”……一些人宁愿费尽心思地“装松弛”,也不愿让人看到自己真实的努力。
在学校里,有学生为了避免被同学嘲笑为“书呆子”,佯装吊儿郎当的模样。在职场上,打工人为了防止被同事“排挤”,则故意表现得懒散,生怕自己的努力被解读为“内卷”,就连在健身房遇到熟人,也会下意识脱口而出“我就是来拍照的”。这种“反内卷式表演”甚至演变成了一种“新型内卷”——比谁更能云淡风轻,比谁更显得毫不费力。
社交媒体更是渲染放大了这种症状。当家长群聊起谁家有个没用功就能考出好成绩的“天才少年”,当朋友圈被海岛度假、米其林打卡的画面刷屏,呈现出的永远是举重若轻的成功。这种“去过程化”的展示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人似乎都在轻而易举地走向巅峰,唯有自己还在笨拙攀爬。
“努力羞耻症”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代人在参与竞争与维持体面之间的纠结和挣扎。但是成功不该只有一种模样,所有努力都值得被尊重。如今,一些学校试行用“进步奖”等取代“三好学生”,有的公司取消“加班排行榜”增设“创新提案奖”,这些改变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成功可以有很多形式,它并非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那一刻,也可以是那些平凡但发奋的日复一日的坚持。D
(摘自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
- 2025-03-13“知识门槛”是个什么坎儿
- 2025-03-13聪明人与明白人
- 2025-02-25防范“五官不正”
- 2025-02-25最初的“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