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 人文陇原

丝路明证:百年甘肃简牍的发掘史与价值

2025-10-28 09:2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肖从礼

  简牍时代

  简牍在中国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册”字看上去正像用绳编联简牍,“典”字则像双手捧册。《尚书·多士》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记载。由此可知,殷商时期古人除了在龟甲兽骨上契刻文字外,人们也使用简牍记录典籍和文书。一直到西晋时期,纸张开始大规模用于文字书写,简牍及帛书等才退出历史舞台。

  春秋至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形成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因这一时期的政令文书和艺文典籍等主要记载于竹木简牍之上,我们称这一时期为“简牍时代”。“简牍时代”正好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正如《墨子·兼爱》记载:“书于简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古人通过制作简牍、帛书,以及在金石盘盂上铭刻等方式,将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和典籍文献保存下来,传遗后世子孙。

  近世以来发现最早的是战国初期的竹简,该简牍于1978年在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初迄今,在百余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历年历次出土的简牍约23万枚,包括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吴简、晋简等,其时代涵盖了战国至汉晋。简牍记载的内容主要包括文书和典籍两大类:文书类包括各种体裁和形制的官私文书,属于实用文体;典籍类则包含各种思想文化的作品,属于艺文典籍。

  西北科考与甘肃汉简的早期发掘

  甘肃是20世纪以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区。1907年英籍匈牙利人探险家斯坦因第二次中亚探险期间,在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掘获700多枚汉简(不包括2000多件残片);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破城子、大湾、地湾等30多处烽燧遗址发掘汉简1.1万枚;1959年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数百枚简牍;1970—1975年,在居延甲渠候官、甲渠塞第四隧和肩水金关遗址发掘汉代简牍近2万枚;1986年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460枚秦简;1990—1992年敦煌悬泉置出土简牍3.5万余枚。

  甘肃简牍的出土地主要是遗址和墓葬,包括汉代长城烽燧遗址、汉晋驿置遗址、战国秦汉魏晋墓葬。甘肃简牍既有实时记录的各类官私文书,又有传承有序的艺文典籍,这些都是未经后人改动过的源文件和珍贵文献。甘肃简牍首先是考古文物,这些是古代先民活动的实物遗存;其次是出土文献,这些是古代中国思想文化和历史制度的记录;再次是书法艺术,这些是古人留给今人的书法艺术珍品。甘肃简牍对研究秦汉魏晋时期河西走廊段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民族交流、军事防御、津关制度和文书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数万枚甘肃简牍明确而详细地记载了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对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军事防御、邮驿交通体系的支撑措施,以及对西域诸国的有效管理和与中亚、西亚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等。

  甘肃简牍所反映的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变过程经历了从最初的原始符号到直观表意的象形文字,再到各种成熟且颇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其中,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后世书法体系的形成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甘肃简牍中蕴含着丰富的书法艺术元素,不仅有居延地区出土的《相利善弊剑册》,汉隶书写,端庄厚重,还有敦煌马圈湾遗址出土的《王骏幕府草书简》,飘逸灵动、挥洒自如,不同形态的书法艺术风格互相交织,彰显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连续性。

  甘肃简牍博物馆“边塞人家”展厅,立足汉代河西边塞社会生活史料,与现代艺术展示方式结合,以“家在居延”“谋生之道”“君子行役”“巡守一方”“人间四味”为主线,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艺术设计造型等,让观众清晰直观地欣赏汉代边塞戍卒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汉宣帝封郑吉为西域都护,治乌垒城,史称:“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使都護安遠侯吉上書一封□□元年十月庚辰日餔時受遮要□□□□□□□行”(Ⅰ90DXT0114③:62),出自敦煌悬泉遗址0114探方,从简文内容看,属于邮书记录,为安远侯郑吉发往西汉朝廷中央的文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域并入中央政府管辖后治理的情况。

  康居,古代中亚大国,大致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及锡尔河中下游,治卑阗城。1992年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共计7枚,汉隶书写,笔画轻松活泼、富于变化,节奏感强,共计293字,记载了西汉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康居王派遣使者杨伯刀等人前往汉朝贡献骆驼的场景。当他们一行抵达酒泉郡时,酒泉太守私自率领吏卒对骆驼进行了等级评估,将体格健壮的白骆驼评估为羸弱不堪的黄骆驼。杨伯刀等人直接向西汉朝廷申诉自己的冤情。西汉朝廷令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对事情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并限期上报。诸如此类汉简不胜枚举,详细还原了西域诸国来使朝贡的有关史实,是汉代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融互鉴的有力见证。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自古以来便秉持着向往和平、热爱和平的崇高品质,这种理念深深融入中华现代文明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居延、悬泉等遗址出土的汉简,记载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有:苜蓿、胡瓜、胡豆、葡萄、胡椒、琵琶、箜篌等。此外,西域地区出土大量中原地区的铁器农具等,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友好交往。

  简牍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甘肃最为重要的一大特色文化资源。甘肃是百年简牍学的重要阵地,甘肃简牍是新时期建构和完善简牍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新时期,我们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充分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整合国内外简牍学的研究力量,以更科学更专业的方式对简牍文献进行更为系统全面的整理,嘉惠学林,服务社会。D

  (作者系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馆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