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耀陇原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今年,是中共中央率红一方面军长征过境甘肃、胜利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90周年。光阴流转,深深融入甘肃血脉的长征精神,已成为这片土地珍贵的精神底色,如暗夜火炬照亮前路,似不息号角催人奋进,激励着一代代陇原儿女在时代浪潮中勇毅前行,续写新篇。
烽火淬初心
长征精神在陇原大地的淬炼与升华
1935年至1936年间,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相继途经甘肃,在这片土地上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红军将士用热血和生命,在陇原大地书写了长征精神最为动人的甘肃篇章。
英勇战斗,打通北上抗日通道。1935年9月,历经千难万险的红一方面军踏上甘肃土地,面临的第一道关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腊子口,国民党军在腊子口桥头构筑坚固碉堡,并部署重兵把守试图阻断红军北上。党中央高度重视此战,毛泽东亲自指挥战役。担任作战任务的红军制定了正面进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作战方案后,向敌人发起了猛烈总攻,最终一举突破敌人防线,胜利夺取了腊子口。这一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企图将红军困死在雪山草地的阴谋,打开了红军北上抗日的通道,使党和红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正如聂荣臻所说,“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
实事求是,确定长征最终落脚点。1935年9月12日,面对张国焘坚持南下、企图分裂红军和党中央的危急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迭部县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并确定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18日,红一方面军到达岷县以南的哈达铺,部队在此休整和整编,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同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当地报纸获悉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和陕甘红军存在的讯息。22日,在哈达铺下街村关帝庙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到陕北去”。27日,在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作出“将中国革命大本营和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到陕甘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
信念如磐,军民共克时艰。长征途中,面对强大敌人和极端困难,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1935年9月,在通渭县文庙街小学,毛泽东首次公开朗诵了《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迈诗句,极大鼓舞了士气。途经民族地区时,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深入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赢得了各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毛泽东留下了“单家集夜话”的长征佳话;周恩来一把铜勺抵药费,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清廉本色……这些故事至今仍在陇原大地传颂,成为长征精神在甘肃最生动的注脚。
奋斗启新程
长征精神引领甘肃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人民赓续伟大长征精神,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推动陇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奠基,展现开拓精神。“一五”时期,甘肃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地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陇原,建起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老一代建设者住地窝子、啃干馒头,以一腔热血和战天斗地的豪情,创造了甘肃工业的辉煌。金川镍矿的成功开发,使我国甩掉了“贫镍国”的帽子;兰州炼油厂的建设,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石油产品;白银有色金属基地的形成,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原材料支撑……这些成就的背后,是长征精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生动体现。
治旱兴农,彰显奋斗精神。面对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自然条件,甘肃人民发扬长征精神,向恶劣环境“宣战”。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引大入秦工程等一批水利设施相继建成,使万顷旱塬变成沃野良田;定西人民通过小流域治理,改变了“苦瘠甲天下”的贫困面貌;陇南山区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这些成就体现出的不畏艰难、改天换地的奋斗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
民族团结,传承同心精神。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省份,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理念深入人心。截至“十一五”末,全省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两基”目标全面完成,康临高速建成通车、夏河机场开工建设、合作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并升为本科院校……这些成果延续了长征途中红军与各族群众结下的深情厚谊,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薪火永相传
新时代长征精神助推陇原大地再谱新篇
进入新时代,甘肃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长征精神继续闪耀陇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着强大精神动力。
脱贫攻坚,攻克绝对贫困。甘肃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在这场伟大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长征精神,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奋战在脱贫一线。经过8年艰苦奋战,甘肃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场伟大斗争中的感人事迹和辉煌成就,是新时代长征精神最为生动的实践。
生态保护,筑牢绿色屏障。作为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甘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保护治理。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南部山区、陇东陇中黄土高原、河西走廊等地生态治理不断加强。“时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数十年如一日与风沙抗争,将荒漠变成了绿洲。这种久久为功、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是长征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体现。
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甘肃坚持以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兰州新区、兰州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这些举措展现了甘肃人民“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特质,与长征精神内涵相契合。
文化滋养,赓续红色血脉。甘肃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省份。近年来,甘肃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等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甘肃”“长征故事”等主题展览和文艺作品广为传播……这些文化建设工程,使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展望未来,甘肃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在长征精神指引下,陇原儿女团结奋斗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新时代甘肃的“长征路”,就是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D(执笔:张永平)
- 2025-09-23烽火陇原:甘肃抗日救亡运动回眸
- 2025-09-23警惕关于纪念抗战的几种错误论调
- 2025-07-07血染的金子
- 2025-07-07刘少奇为什么被称为“刘九书柜”?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