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脱贫有了“火车头” 农民致富有奔头——张家川县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纪实

2018-07-11 15:1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初夏,细雨中的张家川清新如洗。

  烟灰色天幕下,一幢幢粉墙黛瓦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房前的沥青色水泥路平整宽阔,一群放学的孩童背着书包嬉笑着奔向家的方向……

  目之所及,皆是生机。

  褪去往昔皮毛贩运所带来的光彩,今日之张家川,又以昂扬的姿态阔步走上了新时代的康庄大道:清真餐饮服务业跻身全县最大的富民产业;乌龙头经济效益初露端倪;林果业种植方兴未艾……

  一条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产业助力的脱贫致富新路子正在这片大地上延展开来。

  支部引路筑牢战斗堡垒

  庄河村地处木河乡西部,是张家川县的重点贫困村,出行难、上学难、致富难……村里人有着诸多的难心事。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支部是党组织构架的“神经末梢”,是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战斗堡垒,是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全民脱贫致富最关键的一环。

  为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生活面貌,张家川县委从改造基础设施入手,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帮助办理实事好事、培育社会新风。

  “你看,现在水泥路直接铺到了家门口,出行方便多了,这是政府为老百姓办的又一件好事啊。”木河乡庄河村的村医刘慧英见证了这里发生的变化。刘慧英是山西人,17年前初到张家川时,到处的土坡路吓得她不敢出门,“以前路又窄、坡又陡,一下雨就是红泥,稍不留心就会摔跤。现在好了,到哪儿都是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路通百通。随着乡村道路的硬化,“蝶变”后的庄河村一派村富民乐、生机盎然的景象:整体搬迁新建的二层小楼一字排开,“连心桥”连通庄河两岸,种蔬菜、搞养殖、开饭馆,村民的人均收入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环境美了,钱袋鼓了,农民们有了干劲,精神面貌和观念也焕然一新。“以前打疫苗我追到家里去催大家都不愿意来,现在群众的生活好了,观念也变了,每个家长都非常积极主动。”刘慧英掏出手机,得意地展示自己建的173人“庄河卫生所疫苗群”。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张家川县委主动发挥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作用,将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推动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推动发展活力,开创脱贫攻坚新局面。

  “县委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企业治理统一起来,切实发挥好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让企业承担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张家川县委副书记夏草说道,“今年全县43个基础条件差的深度贫困村,整合党费补助资金300万元和项目资金780万元组团投资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按照8%投资回报,投资20万元的村每年获得1.6万元稳定收益,投资30万元的村每年获得2.4万元稳定收益,实现了企业和农村发展双赢。”

  天胶公司自落户张家川县以来,始终秉承“壮大企业,服务民生,回馈社会”的宗旨,在解决就业岗位、增加地方税收、推动精准脱贫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据了解,天胶公司现有资产2亿元,产值3.5亿元,销售收入2.81亿元,上缴税金943万元,解决张家川本地就业岗位330人,员工年收入增长保持在5%以上,实现了贫困家庭持续稳定增收。

  “生产抓党建,党建促生产。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忘记回馈社会。”天胶公司总经理骆瑞林虽然来自重庆,但在张家川的这几年,他已对脚下的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张家川是一个纯朴美丽的地方,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这里早日富起来。”

  如今,借鉴天胶公司“党建+”发展模式,张家川县委进一步以激发全县非公经济组织活力为目标,建立非公企业党组织92个,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引导企业人才、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通过产业开发、电商支持、就业安置、技能培训、商贸扶贫、金融扶贫等方式,积极助推脱贫攻坚。

  党员带路打开脱贫新局面

  刘堡镇的夭儿村地处张家川县东北部林缘区,因为基础条件差、土地贫瘠、道路不通,导致“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年轻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大量土地撂荒,经济发展落后。

  党员干部带好头,群众才会跟着走。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刘堡镇夭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通过全力抓党建,当好奋战一线的“急先锋”,探索出了夭儿村的致富新路子。

  马甲平现年54岁,担任夭儿村党支部书记已有18个年头。群众的日子奔不到前头,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农村要发展,就要有可靠的产业”。在基层工作多年,马甲平明白,没有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就是空话。“乌龙头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且栽植简单,劳动强度不大,投资少、见效快,正适合村上那些上了年纪的人来干。”马甲平对乌龙头产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信心。

  谈及培育乌龙头的过程,马甲平打开了话匣子,“最难的是育苗阶段,一开始没经验也没技术,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一次次尝试,播种、扦插、根系培育,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尝试遍了,失败了就重头再来,总算用两年多试验出了育苗方法。”

  育苗成功后的马甲平先自己试种销售,“乌龙头每亩能有5000元以上的收益,这可比种粮食划算多了。”乌龙头的经济效益让马甲平喜出望外。为了让全村人一起致富,他深入农户家中推广乌龙头,不但传授栽培技术,还无偿提供幼苗,“刚开始没人愿意种,后来我承诺如果亏本,我自掏腰包每亩地补偿1000斤玉米。”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乌龙头种植才在夭儿村渐渐推广开来。

  在马甲平的带领下,夭儿村的乌龙头种植现已实现贫困户全覆盖,夭儿村也以打造全县乌龙头示范基地为目标,成立了“绿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俩一”牌乌龙头商标,吸纳贫困户41户,种植乌龙头351亩,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800元以上。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张家川,像马甲平这样的党员带头人还有很多,庄河村的党支部书记马继东也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村民们都说,“如今的庄河村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有个好支书马继东”,这个精明人可是村里的“主心骨”。

  马继东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他肯吃苦、不怕累,通过自己多年的打拼,在临夏已有了自己的皮毛集散交易市场。正当生意红红火火的时候,他却不顾家人阻拦,当起了贫困村的村支书。

  马继东一上任就开始马不停蹄地为庄河村群众的好日子奔波起来,他带领大家四处开宾馆、做餐饮;谁家有困难,他都竭尽所能地去帮助……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庄河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亲们一个个都过上了好日子,马继东也先后被评选为“奉献甘肃十大陇人骄子”“甘肃省劳动模范”。

  产业铺路破解发展难题

  马河村是远近闻名的人口大村,群众生活普遍困难。近年来,马河村因地制宜,确定了以清真餐饮为主,畜牧养殖为辅,林果经济兜底的产业发展思路,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自清真餐饮服务业确定为马河村的脱贫致富项目后,全村掀起了清真餐饮创业热潮。马河村现在70%的主要收入来源都是清真餐饮,在全国开的大大小小的餐馆已有419家,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刷新着。马河村的农民不仅把饭馆开到了县城、市里,还走出去开到了北京、武汉、烟台、广东等地,买房、购车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儿非常普遍的现象了。”马河村村支书马耀斌站在村部旁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前乐得合不拢嘴,说话间,他推开了其中一间红色大门,“这是马治科的家,他家原来在对面山坡上,一家7口人挤在土坯房里,生活和出行都不方便,现在搬进这小洋楼里其乐融融,别提多自在了。”

  3年前,马治科参加了县上组织的“伊香拉面师”免费技能培训,现在小两口在山东开饭馆,一年随随便便就能赚七八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促进清真餐饮服务业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张家川县群众脱贫致富的头号富民产业,张家川县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免费开展“伊香拉面师”技能培训、鉴定和发证,免费注册清真餐饮品牌;依托精准扶贫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对资金短缺的群众,每户给予5万~10万元的信贷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的群众从事清真餐饮服务业。

  截至目前,张家川群众在全国发展清真餐馆18850家,发展宾馆1700家,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创收36亿元以上。

  餐饮业让马河村焕发出从未有过的生机,林果业也为马河村村民们带来了增收的喜讯。县全利是天水秦州区人,是当地群众公认的“土专家”,在他眼中,马河村是发展林果经济的“风水宝地”。2014年,县全利在马河村成立了张家川县裕丰果品专业合作社,并在清水河以北的川地里流转土地500多亩,建了一个大型的果品种植园。合作社发展到今天,已经扩大到了1000多亩的规模,源源不断地为马河村群众创造着致富的机遇。

  “用工上会优先考虑贫困户,男劳动力70元/天,女劳动力50元/天,现在合作社200多个务工人员中就有100多个贫困户,去年仅工资开支就90多万。”虽为外乡人,合作社的理事长县世良却认为帮带周边贫困户脱贫责无旁贷,“流转土地时,贫困户也比普通农户多100元,为700元/亩。”

  68岁的马如珍老人是村里的贫困户,平日里他就在合作社务工,“我去年出工超过了200天,在家门口就轻轻松松收入了14000多元,这日子比以前过得舒坦多了。”

  “像马如珍这样的情况,在马河村还有很多。一天8个小时的工作量,时间短,活不累,中午还休息两个小时,这工作好着哩。”马耀斌乐呵呵地说,“这样的产业让我们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相信过不了多久,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过上好日子。”

  2018年第6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