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 陇原文化博览

沉睡了250万年的黄河象

18-08-03 11:30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提起“黄河象”,人们自然会想到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的那具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米,被称为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个体最大的剑齿象化石。这是一头曾在黄河流域沉睡了250多万年的大象,它从甘肃庆阳这块黄土地“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却是那样的偶然和不经意。

  那是1973年3月的一天,合水县板桥公社田家窑大队豁口小水电站工地的几位民工,在马莲河畔走马梁的一个名叫木瓜沟嘴的山脚下采挖沙石,没挖多久,沙石层下的红土中露出了一截表面圆滑且粗壮的“龙骨”。

  “龙骨”是当地人对深埋在三趾马红土层中古生物化石的俗称。

  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山村发现了“龙骨”,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人们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天就传遍了十里八乡。人们跋山涉水纷纷前来观看。群众有的观看,有的开始动手采掘,并将采下的碎片带走。过了几天,又风传“龙骨”有止血奇效,一些顽童,故意用镰刀割破手指,将化石研成粉末敷上,血果然立马就止住了。这样一来,供销社开始大量收购,当地农民一有空就去挖“龙骨”,换几个零花钱。

  在采挖中,民工们意外地发现,这里有连片的“龙骨”露出地面,他们更加起劲地挖了起来。

  转眼间,连起来有数尺长的两根形似弯弓的“龙骨”被挖了出来。

  挖出大“龙骨”的消息顿时在工地上传了开来,工地负责人姜登盼闻讯后,立即叫人将挖出“龙骨”的现场保护了起来,并指派一位民工带着一截“龙骨”到县文化馆报信儿。接到报告,合水县文化馆管理文物的许俊臣匆匆赶到施工现场。经初步观察判断,他们认为这是两根很大的象牙化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他意识到,这里可能会有更多的埋葬,立即安排人员保护好现场,急忙返回县城向县领导作详细汇报。

  合水县挖出了3米多长的古象门齿!

  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兰州,传到了北京。不几天,省博物馆的谢俊义邀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教师谷祖刚,一同来到了发现象牙化石的施工现场。经过两天的勘察和试掘,他们认为这里可能保存着古象头部和身躯化石,很有必要进行全面发掘。

  4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的考古专家和庆阳地区合水县的文物工作者组成的发掘队,在赵聚发、谢俊义、韩天保、许俊臣的带领下,开进了走马梁这个很不起眼的地方。这时,正是马莲河川道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两岸的山坡上,成片成片的杏树,挂满了一指肚儿般大小的青杏;平整的川台地上,绿油油的麦苗随风起伏;清澈见底的马莲河水欢快地向东南流去,河面不时有水鸭游过……

  然而,被这巨大的发现鼓舞着的挖掘队员们,顾不得欣赏这里美丽的山川景色,经过40多个日日夜夜的苦战,巨大的古象骨架终于被完整地挖出来了。这具古象化石因发掘于黄河流域,所以被专家们命名为“黄河象”。

  从这头黄河象巨大的身躯、方形的头骨、粗壮的门齿,特别是骨盆比较狭窄、骨盆腔不光滑等特征和凹凸不平的门齿的咀嚼面,专家们判断它是一头100多岁的老年公象,属剑齿象类,并且是剑齿象中体积最大的,也可以说是长鼻类动物中体积最大的动物,距今有250多万年。5月17日,发掘工作胜利结束。古象化石加固装箱后,经西安转乘火车直抵北京。

  这头在地下沉睡了250多万年的黄河象,就这样“走”进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在挖掘中,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具右前脚下踩着一块椭圆形石头的古象骨架基本上是站立式的,而中外发现的脊椎动物的化石骨架大都是躺卧式的,且没有这样完整。根据这具古象的姿态,人们对其陷入河底泥沼窒息而死的一瞬间进行了生动的描述:200多万年前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向东南流去,河岸上有几棵栎树静静地站立着,一群群鸵鸟和羚羊走来走去。这时,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突然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奔跑起来。老象最先奔到河边,可是河里水位很低,它喝不着,只好往前挪了一步,右脚正好踩在露出水面的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处在泥沼中的石头承受不住大象沉重的身体,急骤下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能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可越挣扎陷得越深,高高竖起的鼻子也渐渐沉没到浑浊的水中。跟在老象后面的象群听到它悲哀的吼叫声,看到它在淤泥中挣扎的情景,都惊恐地四散而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淹没了老象的河湾渐渐干涸,淤积的泥沙将这头古象的尸骨静静地封存了起来,使它仍然保持着一个基本站立的姿态。200多万年过去了,沧海桑田,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大草原,堆积成了高原,风剥雨蚀,一座座山岭突起于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于是,老象才得以重见天日。

  古象化石运抵北京后,经中国科学院专家们一年的修复和装架,1974年,大自然为我们留下的这一完整杰作,终于在北京自然博物馆面世了。这具高大的象骨架,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前端是3米多长的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骼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丢失。

  古代黄河象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历史上是很少见的。黄河象的发现,不仅为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完整而可靠的资料,而且对探讨陇东黄土高原形成前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难得的依据。站在它高大的骨骼面前,人们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驮载着沧海变桑田的绚丽画卷,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

  黄河象在北京展出后,全世界都轰动了。后来,它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漂洋过海,到日本和新加坡展出,受到了热烈欢迎。上海、天津、兰州等城市也先后复制展出了黄河象化石。

  黄河象作为甘肃的一项重大生态文明发现,也于上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兰州卷烟厂竞相出品的经典烟标。其主版图案生动有趣,图案正中间有一头公象在黄河边悠然散步,河对岸一头母象在仰鼻长嘶,仿佛在说:“等等我!”主版左侧棕褐色的底色上绽放着一朵亮黄的莲花,其上用凝重古朴的篆体字书写着“黄河象”3个字,整个烟标设计清雅古朴,是当时兰州卷烟厂显著的文化符号。黄河象的出土,不仅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并且让出生在黄土高原、成长在黄河岸边的甘肃人深感自豪。

  目前,在河南、重庆等地的古象馆,也有黄河象高大的身影,并且黄河象的故事经由作家们的精心描绘,走入了我国小学语文教材。通过这些博物馆和小学课本上那篇优美的短文,黄河象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中。

  2018年第7期

精彩推荐

  • 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图) 酒泉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图)
  • 陇原环保世纪行|科技助力护林员    酒泉塘墩湖红柳年年红(组图) 陇原环保世纪行|科技助力护林员 酒泉塘墩湖红柳年年红(组图)
  • 天路穿越当金山(图) 天路穿越当金山(图)
  • 【人物在陇原】手底绘乾坤 瞬间凝永恒(图) 【人物在陇原】手底绘乾坤 瞬间凝永恒(图)
  • 攻坚克难谋发展——平凉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攻坚克难谋发展——平凉市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陇原环保世纪行|酒泉肃北查封盐池湾保护区5家采矿企业(组图) 陇原环保世纪行|酒泉肃北查封盐池湾保护区5家采矿企业(组图)
  • 图解:@甘肃人 关于工伤 新办法出台啦! 图解:@甘肃人 关于工伤 新办法出台啦!
  • 图解:@甘肃人 关于工伤  新办法出台啦! 图解:@甘肃人 关于工伤 新办法出台啦!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
2   【百日会战】甘肃天水一银行不履行协助
3   图解:奔跑吧!“兰马”↓↓↓
4   林铎在省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5   关爱眼睛健康 兰大一院举行“爱眼日”
6   受贿超2700万 甘肃省林业厅原厅长马光
7   林铎在甘肃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议
8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开通南京至兰州至阿勒
9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甘肃各地将
10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