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时政

千里陇原脱贫攻坚战犹酣——“脱贫攻坚看甘肃”全国百家网媒典型宣传活动侧记

18-09-30 11:03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本刊记者秦子雯

  八月的陇原,秋高气爽,瓜果飘香。

  8月20日至26日,“改革开放40年新变迁脱贫攻坚看甘肃”暨2018年全国百家网媒扶贫攻坚典型宣传采访活动从兰州出发,行程2000多公里,足迹遍布6个市州、13个深度贫困县、40多个采访点。本刊记者一路随行,看到了我省改革开放40年的辉煌成就,感受到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战中汗水与荣誉共生的决心。在这场硬仗中,全省上下并肩作战,攻坚克难,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新成就,创造了脱贫攻坚的甘肃方案,向国家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甘肃答卷。

  易地搬迁“搬”出好生活电商达人成为致富“领头羊”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换新颜,当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时,搬迁就成为贫困群众的必然选择。

  走进广河县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搬迁二期小区,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红墙白顶,颇具民族特色,这便是三甲集镇康家易地扶贫搬迁精准扶贫户安置房。随意走进一户人家,屋内装修一新,干净整洁,水电路全通了,完全达到了拎包入住的条件。房主马大姐搂着三个孩子动情地说:“以前我家的土房子破得很,娃娃们一到冬天手上都是冻疮,吃水也困难。现在就像做梦一样,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生活!”

  不仅搬进来,更要住下去。

  在广河县经济开发区甘肃西裕工贸公司毛皮加工的生产车间里,女工秦晓莉正在加工羊皮马甲。几个月前,她的身份还是家庭主妇。秦晓莉说,她家是从广河山区搬迁到三甲集镇的。在镇上,政府动员她参加了毛皮加工培训班,之后又介绍她进入这家公司从事毛皮加工,按计件发放工资,因为是新手,工作还不太熟悉,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是1800元。她说,和以前在山区没有工作时相比已经好了很多,她的目标是争取当一名熟练工,那样每个月至少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和秦晓莉一样,在甘肃西裕工贸公司还有200多名当地群众从事毛皮加工,获取劳动报酬。他们务工的地方还有一个名字就叫“扶贫车间”。

  广河县对于易地搬迁落户后的家庭妇女,通过在安置区附近设立电商“扶贫车间”帮助解决就业,带动家庭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创收,工作、家庭两不误,获得了贫困户的一致好评。

  33岁的和政县青年杨胜强,是“感动甘肃2016十大陇人骄子”,也是“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他和小伙伴靠集资8万元搞养殖起家,到成立电商,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当记者走进杨胜强的慧聚电子商务产业园采访时,他正筹划着品牌“馋嘴头”溜达鸡的升级计划,希望通过品牌的力量来带动更多村民发展养殖致富。他说,他们最早是在和政县城关镇咀头村试点这个项目,当初这个村子还是城关镇最穷的村子。经过这几年的摸索,如今村民通过林下养殖溜达鸡获得了很好的收入,所以他们就依据“咀头”的谐音,注册了“嘴头馋”品牌来包装和政啤特果树下散养的土鸡,并通过电商打开销售渠道。

  通过这几年的创业发展,杨胜强越来越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下一步打算投资建设土鸡标准化宰杀加工生产线,做好做强品牌包装,让土鸡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致富的拳头产业。

  目前,杨胜强的团队还布局了旅游产业,同时加强了对农村电商人才的培训力度,希望能成为和政本土农特产品的综合运营商,将和政特产销售出去,增加村民收入。

  产业扶贫让农牧民的腰包更鼓

  清晨,位于夏河县东北部的唐尕昂乡让吾道村烟雨蒙蒙,寒意丝丝。可在村里中药材种植基地干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布代的额头上,却已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这位皮肤黝黑的藏族汉子见我们走来,憨厚地笑着,撑开手掌,向我们展示他精心培育的当归苗。而他身后那一株株迎着阳光茂盛生长的当归,正是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作为夏河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村,2017年以来,让吾道村以“三变”改革工作为契机,创新帮扶模式,以“党支部引领+政府投资+公司带领+贫困户增收”的新模式,种植了330亩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加布代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种青稞,累死累活一亩地才挣300多块钱。现在政府教我们种中药材,一亩地算上成本能收入七八千块,你说厉害不厉害!”

  不仅如此,唐尕昂乡还注册成立了隆哇沟绿色原野中药材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入股股民50名,入股资金60万元。

  据了解,今年,唐尕昂乡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07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拨款3万元。扶贫资金以贫困户入股的方式入股公司,贫困户每年可获8%的红利,约2400元,可持续发放3年。

  县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的“三变”改革中,将进一步优化扶贫资金的投入方向,推动村集体经济资产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到经营主体、合作社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贫困群众的资产收益,重点解决贫困村无钱办事和贫困户收入单一的问题。

  离开让吾道村,当车行至碌曲县时,绿色的草原上忽然出现了一大片飘着彩旗的白色帐篷群,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原来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尕秀村。在这个以藏族为主的高原纯牧业村庄里,一排排民族特色的房舍鳞次栉比,县上利用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把这里打造成为了一处“宜游宜业宜居”的生态旅游村庄。

  说起尕秀村改革开放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的女讲解员卓玛草很激动:“2003年以前,我们尕秀村村民都还是漂泊不定、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的游牧民,后来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吃穿不愁,也有了房子。更没想到的是,如今我们村都成了全域无垃圾旅游示范村,村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嘞!”

  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尕秀村首先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投资1.75亿元升级了游客中心、停车场、游步道、旅游厕所、帐篷营地等配套设施。现在尕秀村的牧家乐里整洁卫生、宽敞美观,藏包、蕨麻米饭、手抓羊肉、藏粑等藏族美食满屋飘香,游人爆满。人气旺了,农牧民的腰包也鼓了。

  “我们既是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又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些年的变化真的太大,很多人回来以后都不认识这个地方了,真是越来越好。”卓玛草甜甜地笑了。

  精神扶贫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

  在甘南州迭部县,最受当地人珍视的财富,当数红军当年路过时遗留下的坚韧不拔、不惧艰难的“长征精神”。如今,在艰巨的脱贫攻坚战中,长征精神再一次被传承发扬,精神扶贫让全县5.6万名各族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行。

  近年来,部分贫困户安于现状、不思发展的“精神贫困”现象,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针对这种状况,迭部县把精神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加速器”,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县上坚持扶智扶志同扶贫相结合,在全县23个贫困村开展以“践行新思想、拥抱新时代、共同奔小康”为主题的精神扶贫进农牧村宣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鼓励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实现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同时,编印了《迭部县精准扶贫政策宣传手册》,将全县37项惠民政策按照教育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保障、生产就业、精神扶贫六个方面进行分类,创新宣传平台,在52个村委会的“村村响”广播分早、中、晚三个时段进行轮回播放,做到家喻户晓。

  为了卸下脱贫攻坚的“人情枷锁”,迭部县以农牧村“八个一”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针对农牧村红白事随礼、装修房屋盲目攀比等现象,引导村民制订完善村规民约,革除陋习,并与美丽乡村、五星级文明户、“最美迭部人”等农牧村文明创建活动相结合,用看得见的榜样激励群众;坚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到贫困群众住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今年投资252万元建设18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9年将建成20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落实村文化室、农家书屋免费开放制度。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全民阅读、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引导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和“庸懒散”陋习。

  美丽的藏族姑娘周木,是个土生土长的迭部人,她在兰州上完大学之后在外工作一年,现在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迭部,当起了赛雍藏寨度假村的客房部主管。谈起迭部这几年的变化,周木深有体会:“前几年村里还有几个‘懒人’,因为丧偶或者和儿女感情不好,整天借酒消愁,就靠政府接济生活。这几年政府加大了‘扶贫扶志’宣传力度,干部们三天两头往‘懒汉’家里跑,不仅宽慰他们的心情,还出创业致富的点子。时间长了,‘懒汉’们面子上都挂不住,被政府的执着打动了,一个个都操持起了正当行业,钱袋子鼓了,心情也好了!”周木还说:“村里的人响应政府脱贫攻坚的号召都热火朝天地干开了,积极生活、奋发图强的气氛越来越浓。现在外面给多少钱我也不出去了,因为我越来越爱我的家乡!”

  宕昌县哈达铺镇玉岗村位于哈达铺镇西南,国道212线穿村而过,距离火车站2.1公里,全村有268户1293人,建档立卡户128户513人,累计脱贫71户296人,贫困发生率为16.3%,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5412元,全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为劳务输出和中药材种植。为彻底改变贫困状况,充分发挥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哈达铺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支部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了哈达铺镇玉岗村富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设立党小组进行日常管理,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站位高和组织能力强的优势,融合了合作社的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有效提升了村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了贫困户增收、产业增效、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多赢局面。

  玉岗村富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自成立以来已吸收贫困户20户89人参与,修建日光温室大棚20座,种植奶油草莓、巧克力草莓。投资总额280万元,其中村集体出资60万元、村级集体发展配套资金100万元,产业十条路奖补资金100万元,20户贫困户每户入股2万元。每个温室含资金和土地两类股权,资金股2万元1股占140股,土地股20股,共160股,其中每户贫困户占3股,温室种植成本约0.5万元,每个温室预计产量约1000斤,每斤作物市场平均价25元,除去正式种植成本预计收益2万元。2018年可增加村级积累25万元,每个贫困户分红7500元,加上务工收入3000元,预计每户收入达到10500元,能够稳定脱贫。

  玉岗村村民闵春平提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简直乐得合不拢嘴,他说:“以前村里太穷了,我一直在外面打工,2005年村干部叫我回来种中药材,说政府扶持,包教技术,我就回来试试看,果真比我打工赚得多,还离家近。2017年我加入了合作社,流转土地做起了红军山庄农家乐。现在年收入200多万,其他村民也纷纷效仿,跟着党走,日子越来越好!”

  哈达铺镇党委书记杨文辉告诉记者:“我们就是希望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脱贫,把致富能人发展成党员,在党员中培养致富带头人,早日实现共富。”

  教育扶贫让脱贫攻坚后继有人

  走进西和一中,教室里窗明几净,书声琅琅,宽阔的操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洒满校园……

  曾经,对西和县贫困学子来说,泥泞路、小瓦房、土操场是司空见惯的场景。而他们不仅要承受这些“常态”,更让他们痛苦的是,随时都会因为家中经济条件太差而不得不放弃学业。

  如今,在精准扶贫的帮扶与关爱下,西和县农村的孩子都可以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享受优质的义务教育。西和一中专门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校情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委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认真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使得成百上千的贫困学子不因家庭困难而辍学,让莘莘学子圆了大学梦。

  在生活上,学校给予了贫困生很多关注,不仅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意识,更在国家助学金评定和其他社会资助上向他们倾斜,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仅2017年5月以来,西和一中各类资助总金额达到600多万元,已落实资金达460多万元;受助学生总人数701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4074人,农村低保户学生363人,残疾学生5人,特殊供养学生1人。在各类受资助的学生中,建档立卡户学生绝大部分项目百分之百享受了资助。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高考中,西和一中考生一本上线达2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80人;二本上线达293人,其中建档立卡户学生121人,为西和县教育扶贫交上了优异的成绩单。□

   2018年第9期

精彩推荐

  • H5| 中国烈士纪念日 缅怀先烈 H5| 中国烈士纪念日 缅怀先烈
  • H5| 中国烈士纪念日 缅怀先烈 H5| 中国烈士纪念日 缅怀先烈
  • 我是XX,为祖国庆生,我打卡,我自豪!  我是XX,为祖国庆生,我打卡,我自豪!
  • H5 | 国庆小长假甘肃旅游攻略 H5 | 国庆小长假甘肃旅游攻略
  •  图解:定了  甘肃脱贫“摘帽”验收工作这么做 图解:定了 甘肃脱贫“摘帽”验收工作这么做
  • 兰州七里河交警向祖国敬礼 兰州七里河交警向祖国敬礼
  • 黄河持续高水位运行 皋兰什川大面积农田被淹 黄河持续高水位运行 皋兰什川大面积农田被淹
  • 兰州:前车司机乱扔烟盒后车司机霸气扔回 兰州:前车司机乱扔烟盒后车司机霸气扔回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迎接甘肃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临夏准备好
2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三次主
3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藻井
4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5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初唐舞乐
6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乐
7   李荣灿在调研北环路滑坡情况时强调:争
8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北魏药叉
9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中唐舞乐
10   【史敦宇敦煌壁画复原精品展】晚唐舞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