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林:漫漫扶贫路 一腔赤子心
两年前,全省首个扶贫车间在甘谷创建,继而在陇原大地迅速推广试行,为全省提供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的脱贫攻坚创新之路,创建人就是张维林。
今年5月以来,张维林跑遍了自己在全省12个县创建的69个扶贫车间,检查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情况。
“疫情期间,我们的订单少了,但生产没停下。出口订单可以转内销,今年卖不了可以做明年的备货。”南北杂糅的口音见证了张维林20多年来走南闯北的风风雨雨。为了保障扶贫车间工人的收入,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张维林的69个扶贫车间疫情期间依然井然有序地运转着。
有担当、有魄力,是张维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从“打工仔”到致富带头人,张维林用自己的智慧、坚韧和勇于创新的赤子之心,托起了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梦。
从企业高管到“劳务红娘”
17岁那年,张维林因家境贫寒,只身从甘谷赴苏州打工,搬过水泥、做过木工,曾连续两个月只能睡在火车站候车室,每天靠开水和馒头充饥……往事不堪回首,彼时的艰辛张维林已不愿过多提及。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经过近10年打拼,张维林凭借自己的聪明能干,升任苏州一家知名企业高管。早在2001年就拿到超过10万元的年薪,之后便是顺理成章地买房买车、娶妻生子。
一天,张维林吃完晚饭照常和妻子出门散步,却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在一家劳务中介公司门口,一群人正围殴一个外地人。张维林从被打之人发出的阵阵哭喊声中听出了家乡口音,一问才知,一个甘谷老乡在这家中介公司交了中介费,却没给他找到工作,现在钱也不退,中介公司还打人耍无赖。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张维林的心,因此萌生了回家乡组织劳务输转的念头。
“不能让家乡人吃苦又吃亏。”怀揣着这个想法,张维林放弃了苏州的优厚待遇回到甘谷,在火车站附近租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办职业中介所,做起了“劳务红娘”。
万事开头难。回乡创业第一年,张维林每天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想要说服大家通过劳务组织一起出去务工,但有很多人怀疑他是“骗子”。那一年,张维林的职业中介所只介绍了7个工人。
日久见人心。最初的7名务工者取得良好收益的消息传回了甘谷,张维林用自己的真心和实效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第二年,劳务输转200多人,第三年劳务输转700多人……此后输转人数连年上升。2013年农历正月十六,元宵节的炮竹声响还在耳畔回荡,63辆大巴组成的庞大车队,承载着乡亲们的期望从甘谷出发,经天水、宝鸡、西安、郑州、南京,浩浩荡荡奔赴苏州。一次性输转劳务人员3200多人,创下了甘谷劳务输转的历史纪录。
十几年来,张维林共输转劳务人员10万多人次,仅甘谷县4年共输转3.2万人次,按人均年纯收入3万元计算,4年共挣回9亿多元,靠劳务输转脱贫12万多人。
打造脱贫致富的“永动机”
“单纯的体力劳动既苦又累,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当小工出苦力,解决了温饱却拔不掉穷根,必须打造脱贫致富的‘永动机’!”劳务输转过程中,张维林意识到只有把“苦力型”转变成“技术型”,劳务输出才能行稳致远。
针对农村一直存在的培训难、就业难等实际问题,张维林多方奔走,贷款40多万元租了500多平方米的场地,创办了甘谷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开始尝试通过开展培训的方式,让外出务工人员有一技之长。在实践中,他探索出了“招工—培训—输转—维权—引资”五位一体的劳务输转新路子和“订单式输转、学徒制培训、市场化运作、一条龙服务”的劳务输转新模式,并通过“带薪培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6000多人次。其中,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带薪培训”3600人次,发放培训工资400多万元。
“以前没技术时,是工作挑我,现在有技术了,就可以自己选工作了!”甘谷县大像山镇王家棱村村民胡海云对此颇有感触。
不止于此。为实现务工人员和企业间的信息对称、精准对接,张维林带领团队打造“400就业云平台”,通过建立大数据库,为省内数十万务工人员和全国数千个用工企业提供了精准对接的信息平台,也为务工者寻求维权保障提供了最大化的便利。
“云平台在这次疫情期间发挥了极大作用!”经反复试验,“400就业云平台”的界面简单明了易操作,“务工人员坐在炕头上就能找到‘北上广’的对口工作,企业能迅速匹配到我们甘肃的优质务工人员,减少了招工成本。”
从“天水市劳动模范”到“甘肃省创业带头人”,从“陇人骄子”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自2004年返乡创业以来,张维林收获了无数奖杯与荣誉。但关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未来,他还有许多期许。
“作为扶贫人、创业者,我能参与其中、奉献自我、见证历史,是十分幸运的。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一定要把自己面前的脱贫攻坚‘硬骨头’给啃下来。”张维林自信满满地说。□
相关新闻
- 2020-05-11梁国春:行走在教育扶贫路上的追梦者
- 2020-03-16积极开辟扶贫资金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