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升“国字号”(三)
2021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了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我省的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临潭万人扯绳赛、甘南锅庄舞等15个项目入选。
东山转灯会
“正月里正、闹新春,夜幕下转灯热血沸腾,穿着喜庆的盛装,敲响欢乐的鼓,响了我们的梦想,迎来了明媚春,敲亮了致富的大道……”这是舟曲歌唱家姚文杰在《东山转灯》里演唱的描绘东山转灯会场景的唱词。
东山转灯的习俗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新唐书·姚崇传》等史料记载,每逢转灯会,每家派出年轻的男丁,带着花灯参加本村的灯会。正月十四晚上各村灯队到邻近村转灯祈福。遇到寺庙,灯会会长们进寺祈福,东道主用大碗黄酒回敬来客。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到较远的友好村转灯联谊。十六晚上在本村游街串巷,并在场院表演。数百个五颜六色的花灯沿着羊肠小道形成长龙阵,鼓乐而行,游村转庙,散福祈祥。
天祝唐卡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唐卡”一词中的“唐”和空间有关,意味着广袤无边,就像在一块布上勾勒出几百甚至上千尊佛,“卡”指的是填补画布上的空白。因为唐卡能完整地描绘出一座寺院,加之可随意移动,方便牧民们收藏,故被称作移动的庙宇。天祝县也是唐卡艺术传播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唐卡绘制过程十分复杂,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唐卡所用画布不但要用石头在正反面不同方向进行打磨,还需经过特制药水浸泡、晾干后再打底色等。所选绘画颜料均是用天然矿物质研磨成粉末调和而成。唐卡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民勤曲子戏
民勤曲子戏是以民勤方言为主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民勤曲子戏的形成与我省境内其他地方曲子戏有所不同。据《中国戏曲志·甘肃卷》记载:“民勤曲子戏虽称曲子戏,与甘肃东部、南部以及敦煌一带流行的曲子戏,实非一脉。”
经过600多年的传承演唱,民勤曲子戏形成了鲜明独特的艺术特征。其曲调丰富,唱腔优美动听,风格诙谐通俗,表演具有社火特色,善用扇子、手帕等小道具,故又称“地蹦子”。民勤曲子戏的唱腔由调、腔和小调三部分组成。“调”有甜、苦音之分,有二曲调、四曲调等八种。“腔”有硬、软音之分,有三腔、慢腔等十二种,俗称“八调十二腔”。唱腔属曲牌联腔体,曲调丰富,有100多种曲牌。角色演唱一般均用本嗓(即真嗓),独特之处是有些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可达到特殊的演唱效果。
岷县当归
“中国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岷县当归以种植面积大、品质优,畅销国内,驰名海外。中医用药讲究道地药材,所以处方常写“岷归”,而岷县古称“秦州”,所以中医处方又有“秦归”之名。
岷县当归有1500多年的种植历史和1700多年的药用历史。当归,古人取“应当归来”之意。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的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
岷县当归育苗地选在海拔2300米至2800米的阴坡,地势为保水不积水的阴坡地、坑洼地、小盆地或阴凉湿润、肥沃的生荒地。当归栽培周期为三年,全部生长期为700余天。岷县当归加工工艺较为复杂,将挖出的当归,剔除病根,剥去残留叶柄,置通风室或屋檐下阴晾,待根部柔软后,按规格大小扎成小把进行加工。
相关新闻
- 2021-11-15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升“国字号”(二)
- 2021-11-05甘肃省15个非遗项目晋升“国字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