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回望甘肃百年考古之路

22-07-06 10:44 来源:甘肃《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近代考古学在中国已历经百年。百年来,几代中国考古人砥砺前行、上下求索,以严谨科学的理论方法,扎实可靠的出土资料,不断向历史的纵深探索拓展。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和有文字记载的中华信史等研究上,不断取得突破,极大地刷新了人们对古代中国的了解和认知。甘肃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地区之一,在近代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鉴于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分四个阶段,系统梳理总结了甘肃考古的百年历程。本刊将分期推出《回望甘肃百年考古之路》,让我们透过考古记忆,一起感受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甘肃。

  第二阶段:发展与稳定(1949年—1977年)

  □ 陈国科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用以指导和规范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在此背景下,甘肃省逐步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52年,甘肃省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甘肃首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958年,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甘肃省博物馆合并,成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196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从博物馆分出,成为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1968年,甘肃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与甘肃省博物馆再次合并,成为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这一时期,文物保护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是配合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工程发现文物的抢救性发掘、保护与研究。甘肃田野考古工作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49年至1969年,甘肃考古除配合工农业生产和国家基本建设工程进行的出土文物抢救性发掘,同时也对省内部分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陇东地区调查发现了楼房子、巨家塬、姜家湾和寺沟口等旧石器地点,填补了甘肃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空白。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在渭河上游、泾河、洮河和大夏河等流域调查确认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此外黄河水库考古队和北京大学考古系也作了大量调查发掘工作。武威皇娘娘台、兰州青岗岔、永靖大何庄和秦魏家等遗址的相继发掘,拉开了建立甘肃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谱系的序幕。而武威雷台、磨嘴子汉代墓葬的发掘,则为汉代社会生活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丰富了甘肃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

  1970年至1977年,经过新中国成立初期20年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的积累,其主要目标也转变为文化谱系的建立和年代框架的构建。甘肃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面貌初步揭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面貌基本清晰,历史时期文化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1974年,泾川县牛角沟遗址发现了一个人类头盖骨化石,是甘肃晚期智人的首次发现,其人种特征与蒙古人种较为相符,“泾川人”的发现对揭示甘肃地区晚期智人在中国古人类演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具有重大意义。1977年-1978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和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合作对林家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锡青铜器——马家窑文化铜刀。1975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对齐家文化的命名地——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进行发掘,揭示了齐家坪遗址清晰的聚落结构和功能划分,对齐家文化聚落形态、人群结构、埋葬习俗和原始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1976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对玉门市火烧沟遗址进行发掘,清理了一批四坝文化墓葬,出土器物见证了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1967年、1972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先后两次对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进行发掘,开启了对西周方国的考古学探索。1972年-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对居延烽燧遗址作了复查,发掘了甲渠候官治所、甲渠第四遂和肩水金关3处遗址,出土汉简近2万枚,被誉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