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回望甘肃百年考古之路 第四阶段:开放与繁荣(2012年至今)

22-10-09 09:5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 陈国科

  近十年以来,甘肃考古紧跟时代步伐,有效利用甘肃特色考古资源优势,围绕人类起源与扩散、农业起源与扩散、文明起源及文明化进程三大研究课题,运用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武装自己,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研究项目为依托,采取多单位合作联合攻关的模式,学科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取得了重要收获和突破性进展。

  近年来,旧石器时代考古主要对陇西盆地东部的水洛河、清水河及葫芦河流域进行了考古调查,新发现有张家川杨上、石峡口,秦安大地湾,环县楼房子,夏河白石崖溶洞等遗址点20余处。其中,以2018年—2019年发掘的白石崖溶洞遗址最具影响力。其重要收获是发现了丹尼索瓦人化石,将古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早期活动时间从距今4万年推至距今16万年。该项目为进一步理解丹尼索瓦人的时空分布、遗传特征、文化特征、环境适应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且对重建青藏高原古人类活动历史和厘清东亚古人类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以上两项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自然)和Science(科学)杂志,在国际古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引起巨大轰动。

  新石器时代考古主要围绕重大研究项目合力开展。“考古中国—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是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重大课题,2017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了华池县大梁峁遗址、灵台县桥村遗址、镇原县老虎咀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马家窑至寺洼文化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及“甘肃洮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之演进”通过马家窑遗址、寺洼遗址、齐家坪遗址、灰嘴屲遗址和大崖头遗址发掘项目的实施,对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不同时代的遗址群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与发掘,极大地丰富了甘肃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资料,进一步完善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发展谱系。

  此外,以矿冶遗址为对象,进行了资源与社会研究的尝试。以“甘肃肃北马鬃山玉矿遗址群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为依托,发现了马鬃山径保尔草场、寒窑子草场和敦煌旱峡玉矿遗址,确认了河西走廊玉矿遗址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一批集采矿、选料、防御等于一体的采矿聚落遗址,为重新认识内地早期文化中玉器玉料的来源、西玉东输的路线及其形成时间等提供了实物证据,表明甘肃地区的透闪石玉料很早就进入到甘肃以东及周边区域,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以“河西走廊早期冶金遗址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为依托,相继对西城驿遗址、缸缸洼遗址和火石梁遗址进行了发掘,确认和命名了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西城驿文化,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了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和发展谱系,并就早期铜冶金技术的传播与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使我们充分认识中国多民族融合、统一的历史进程,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吐谷浑及党项是我国西部地区活动的少数民族,在东西陆路交通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在铸就中华文化和中华文化与对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2019年,武威亥母寺西夏遗址的发掘和2020年吐谷浑墓葬的发掘,为古丝绸之路文化系统的丰富和完善提供新的方向和研究重点。同时,也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建设提供新的文化遗产类别,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