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文化

做好文化数字化这篇大文章

22-10-09 09:1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 闫永强

  日前,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全省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增强文化自信,全力推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让文化成为最富魅力、最吸引人、最具辨识度的甘肃标识。

  推动文化资源数据化。就是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和规范标识,按照统一标准做好标注,把零散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在规划设计层面,重点关联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形成中华文化甘肃数据库。在实践操作层面,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汇集文物、古籍、美术、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省社科院已建成“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数据库资源总量达到80多万条,图片约60万张,视频6000多个,总字数约2.5亿,成为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大型文化资源数据库。

  推动关联数据资产化。就是对文化资源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挖掘,强化数据关联的基础性、专业性,科学解析文化资源数据,深度挖掘文化数据价值,把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延展建成数据检索、数据关联、数据重构的供应链、价值链,培育文化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按照“谁的数据谁做主”和“谁开发、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由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生产形成海量大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机构,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档案馆、非遗馆等;二是高校科研机构,包括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美术学院、服装学院、设计学院等;三是文化生产机构,包括出版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文艺院团、文创单位等。这些年,我省数字文保事业蓬勃发展,在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敦煌研究院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上线多年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已成为敦煌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数字金矿”。

  推动数据分享平台化。就是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之所以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平台,是因为有线电视网络像一条“政治生命线”,在遇到互联网、电信网中断或遇到紧急状态,能够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畅通无阻,这一网络设施是国家战略性资源,是党和国家可管可控的国家文化专网。有线电视“全国一网”完成整合,标志着我国独立于公网之外的国家文化专网建成。在这一专网平台上集成的文化大数据,有效解决了文化安全问题。国家文化专网由国家文化大数据省域中心、区域中心和全国中心组成,省域中心依托已建成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上联国家文化大数据全国中心,下接各地文化大数据,建成覆盖全域、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同时,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业态的数据流通和协同治理,对接互联网消费平台,支撑文化数据确权、评估、匹配、交易,分发文化数字内容,畅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

  推动创造创新智慧化。就是以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为纽带,促进文化生产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优化文化生产方式,推进文化基因图谱化、文化数据检索便捷化、文化数据加工生产智慧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在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文化数据的采集、加工、分发、呈现、交易等,随时都面临着转型升级,进而有效带动了文化数据服务升级与更加智慧化发展。要在“地毯式”扫描数据基础上,对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进行图谱编目、描述标签、解构关联,形成文化生产及再生产素材,形成超大规模加工数据,不断创作生产出更有底蕴、更接地气的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近年来,我省在打造文化数字经济与服务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省博物馆馆藏历史文物、自然标本达到8万余件(组),已在文物数字化、环境监测、陈列展览、公众服务、数字化产品、在线直播等方面,广泛运用数据成果,在全国率先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推动消费体验场景化。就是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提升数字化文化产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亲和力,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扩大文化消费规模。新技术条件下,文化体验过程也就是文化消费过程。概括起来,有文化体验园、文化体验馆、文化体验厅三种不同规模的文化体验场所。目前,全省多数4A级以上景区或多或少均建有文化体验和消费场所,也有部分学校建成文化体验馆,兰州市已建成了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其中专门建设了“红色基因传承馆”,读者出版集团复制推广建成若干“读者小镇”“读者小站”“读者书房”。这些新时代文化体验新场景,既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培育了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新市场,真正实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统一。□

  (作者单位: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