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塞上江南”农业兴 乡村振兴正当时——“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见闻之乡村振兴篇

23-09-13 09:03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本刊记者 李艳丽

  八月的张掖,夏草芳菲,风光旖旎。

  8月7日,“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看甘肃发展变化”全国党刊全媒体主题采访活动在张掖市正式启动。本刊记者与来自《求是》《旗帜》、“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中央媒体及全国各省(区、市)党刊社的同仁一道,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真切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甘肃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设施农业大有可为。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用一串串红彤彤的番茄验证了这句话。

  丰富的光热资源和戈壁荒滩国有未利用土地资源,让民乐县成为发展戈壁农业的理想之地。张掖超越发展农业有限公司的现代智能玻璃温室里,一串串色泽鲜艳、大小均匀的番茄挂在藤蔓上,格外诱人。据了解,这是该公司投资32亿元,分三期实施建设的占地面积2500亩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引领项目。一期项目总投资4.8亿元,建成20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1座,是目前国际单体规模最大、种植技术聚集度最高、节能环保程度最先进的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基地。

  讲解员介绍,得益于智能升降温管理、精准水肥循环、基质吊架立体栽培等系统,这里生产出了品质高、口感好的串收番茄。目前,在东部地区和沿海城市的中高端市场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且价格不低。品尝之后,当代广西杂志社记者谢羲薇忍不住赞叹:“清脆鲜甜,确实很好吃!难怪超市售价高。”

  串收番茄的背后,是戈壁农业的实践和探索。事实证明,戈壁荒滩也能变为“金山银山”。此项目落地后,年产值达2.6亿元,带动1500余名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一粒小小的种子,能改变世界。

  在位于临泽县张掖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发芽率前置测试区,记者看到了正在一盆泥土里“拨拉”玉米芽的检验员丁玉娇。“像这种叶子发黄的芽就是不合格的,在这个环节就会被筛选出来。”丁玉娇拿起一株玉米芽向大家展示。

  种子虽小,“学问”却很多。纯度、净度、水分、发芽率……每一个关系到种子质量的指标,在这里都能得到权威的检验认证。2011年,临泽县成功注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国内第一个农作物种子商标。三年后,又建成了如今的检验中心,配备300余台仪器设备,能提供权威、公证、快捷的一整套种子检验检测服务,服务区域从省内延伸到北京、宁夏、云南等17个省区市,年检测种子样品达到3000份以上。

  “全国每100粒玉米种子中,有13粒就来自临泽。”临泽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刘红梅介绍,近年来,临泽县加快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高标准打造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投资1.04亿元建成集耕地质量监测站、基地监管信息平台、种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一站两台三中心”于一体的种子生产技术服务中心。“2022年,全县发展玉米制种29.45万亩,总产种子1.32亿公斤,产值突破18亿元,实现税收3040万元。”她说道。

  种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村集体的发展。临泽县结合推进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依托提供玉米制种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村集体经济实现大幅提升,年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个,50万元以上的村5个,85%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万元。

  玉米,对奶牛来说,同样重要。

  这个时节,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石岗墩万头牧场里,种植的青贮玉米一眼望不到头。待机械收割后,通过精深加工,玉米连同苜蓿便成为干湿适口的饲料。

  “前进牧业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集乳品生产、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冷链运输、饲草种植、奶牛养殖、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也是甘肃省养殖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全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党委书记、前进牧业公司董事长马志祥表示,目前公司已建成石岗墩万头牧场、德瑞、德华等牧场21个,发展饲草基地8.5万亩,存栏奶牛6万头,下属养殖场21个,资产总额31亿元。

  在挤奶大厅,记者们被偌大的挤奶转盘吸引了目光。只见奶牛排着队,依次走上转盘,用时8分钟便完成了一轮挤奶工作。好草喂好牛,好牛产好奶,好奶销八方。前进牧业与贵州南方、广东燕塘、上海光明、深圳晨光等多家大型乳业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市。

  从2008年成立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到2022年成立甘肃晨光前进牧业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15年的时间,正如其名,前进牧业一直在加速向前进。这背后,既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也有功不可没的“红色”引擎——党建引领企业发展。

  前进牧业始终秉持“党建红”引领企业“发展红”这一理念,按照“支部引领+公司主导+合作社推进+村民参与”的总体思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活动融入日常生产活动,多年来带动各地1.6万户农户从事奶肉牛养殖和牧草种植,户均增收8500元。其中,前进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6.6万元。

  “红色”引擎,“担当”驱动。多年来,马志祥从致富能人到村支书,再到带领全村共同致富,其经历各种坎坷依旧坚持“利益大家享、责任我来担”的担当与使命,感动了在场的记者。

  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姚燕永感慨地说:“这次采访调研张掖前进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我感受很多。其中,我最为感到惊奇的是河西走廊能诞生这么一个现代牧业企业,特别是这个全产业链、智慧化的牧业企业竟然出自一个原村党支部书记之手,更令人肃然起敬!马志祥带领村民们奋斗十几年,闯出了一条既利当下又有远大前程的致富路的传奇故事,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振兴,外界的帮扶固然重要,但最关键还在于自我振兴——这才是核心力量之所在!”

  同前进村一样,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速展村也跑出了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速展村地处张掖市张肃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距离张掖七彩丹霞地质公园仅7公里。走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灰瓦白墙的民宿、小桥流水的景观,宽敞的马路笔直向前,村民悠闲自在。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速展村的主导产业是玉米制种和畜牧养殖业,在此基础上,村里流转土地建成了160亩本土杂果采摘园和238座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大棚,实现了“南果北种”,预订民宿的游客也日益增多。

  这些特色产业共同构成了速展村种、畜、菜、果优势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多点开花的“1+4+N”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模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鑫介绍:“202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4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美丽的速展村让《当代贵州》编辑部主任吴文仙恍如从大西北穿越到江南水乡。她说:“美丽速展的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互洽,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开出的和美之花。走进美丽速展,切实感受到了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澎湃动力。”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如今的祁连山下,春风正吹,农业正旺,新潮正涌,乡村正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