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绩主义”为何引发反感
近日,某网红因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嘲讽“00后找不到工作”,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引发了关于优绩主义的讨论。
优绩主义的核心理念在于,一个人的成功是源于“能力+努力”。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世俗标准中的某些荣誉、某些成绩,那么他便是不够努力,自然也称不上成功。近年来,优绩主义受到越来越多的诟病,因为它忽略了时运、观念等因素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片面理解了成功。
优绩主义对“成功”的定义无外乎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在这套逻辑的“指引”下,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现象,要么拼命“内卷”,要么干脆“躺平”。一些职场精英对升职加薪孜孜以求,心甘情愿“榨干”自己。而当“疯狂”努力过后,如果付出没有得到即时的、符合预期的回报,就可能出现“卷不赢就躺”等不良心理。
优绩主义在教育领域的突出体现则是把分数当作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指标,从这个单一维度去评价学生。再如,一些“优绩主义者”在社交领域嘲讽“不如自己的人”,人为制造群体对立,加剧社会撕裂。
世上从来不只有一种“成功”。归根结底,当我们反对优绩主义时,实际上反对的是单一的“成功观”和它所导致的高度“内卷”下的焦虑和倦怠,以及四处弥漫着的对“平凡”人生的畏惧或蔑视。
(选自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
- 2025-02-25年终考核不要忙着数数字
- 2025-02-25列出负面清单是给基层减负
- 2025-02-25固底板才能行稳致远
- 2025-02-25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