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两年来 中国空间站获得哪些科学成果
中国空间站是一间特殊的实验室——这里有着微重力和宇宙辐射,还有航天员参与和天地往返运输等独特优势。全面建成两年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郑慧琼研究团队,首次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实现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之前,国际上在空间站只完成了拟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麦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
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制的空间水生生保系统,随神舟18号发射,在中国空间站进行了43天的实验,在国际上突破了水生生态系统空间运行最长时间。此次实验也实现斑马鱼空间繁殖获得鱼卵,是我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的第一次突破。
众所周知,骨骼肌的衰退是太空微重力环境下重要的生理变化之一,给航天员和空间站长期驻留人员带来健康隐患。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合作,在中国空间站实现了小鼠骨骼肌细胞的在轨培养和分化,观察到了细胞融合和肌管形成等现象。通过天地比对分析发现了空间微重力环境影响骨骼肌细胞自噬的规律,发现了空间微重力环境通过影响自噬导致肌萎缩的可能机制及潜在分子靶标。该研究未来有望通过特定药物等改善航天员的健康状况。(选自上观新闻)
这十年,年轻人爱看的书有什么变化
复旦发展研究院联合多家机构近日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
报告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是青年网民阅读焦点的转变。从2014年到2024年,青年读者的兴趣从以《观念的水位》《民主的细节》《娱乐至死》等为代表的政治、历史、时代的宏大叙事,逐渐转向更加贴近个体经验和主体意识的内容。
具体到单本书籍,《东京八平米》《倦怠社会》等书籍的流行,揭示了青年对现代生活状态、心理健康及个人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是青年在面对职场压力、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疏离等现代性问题时,对自我定位和生活意义的探索。而《我在北京送快递》《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等作品,则映射出青年对社会工作场景、经济结构与个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
当然,在思想消费中也有一些不变的内容。“中国”“社会”“国家”作为恒久不变的阅读内容贯穿在当代青年对社会的理解与思想方式中,这表明,人们对社会议题和现象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这些要素。
女性议题的兴起,无疑是这十年间青年阅读领域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从《盐镇》到《始于极限》,这些书籍不仅探讨了性别不平等现象,还激发了青年网民对女性权益、性别角色及社会正义的广泛讨论。这一趋势,既是对全球范围内女性主义浪潮的回应,也是中国社会进步、性别意识提升的体现。(选自光明网)
- 2025-02-25春节要不要直译为拼音
- 2025-02-25从“十大流行语”看时代脉动与社会变迁
- 2025-02-25中央政治局会议值得关注的亮点
- 2024-12-17我国首部能源法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