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 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作出的重要贡献,对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作了全面部署,为进一步做好民营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已成为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标识,更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是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标识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在巩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制度框架中发挥着结构性支撑作用。中国民营经济的制度性成长轨迹,实质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自我完善的生动实践。民营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动态均衡功能,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的微观显现。民营经济是所有制结构的动态均衡器。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存在动态兼容空间,民营经济通过“适应性效率”成为调和制度刚性与市场弹性的关键介质。中国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下,民营经济通过产权流动、要素重组和制度创新,持续优化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结构配比与协同效能,发挥着所有制结构的动态均衡器作用。其一,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波动收敛的稳定轨迹。研究文献表明,中国民营经济波动幅度显著小于国有经济,具有明显的“减震器”作用。其二,中国民营经济发挥着边际递增的调节效能,具有促进竞争均衡的传导机制。民营经济占比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行业集中度0.7个百分点,提升产能利用率2.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将民营经济的动态均衡功能升级为经济系统的自组织能力,转化为制度机制迭代创新的驱动力量,是民营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识。
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是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基因
中国民营经济“5678”特征数据(国内中小型企业对现在中国社会经济贡献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充分彰显其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的地位,民营经济作为市场活力的发生器,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创造GDP增量,更在于通过持续的制度突破和范式创新重塑市场基因,在增强经济活力、加快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促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通过竞争效应、创新效应和网络效应三重机制,成为持续激活市场主体的活力基因。
从竞争效应看,其一,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具有明显的进出动态平衡特征。2023年民营企业注销率(17.3%)与新增率(22.8%)形成健康流动,显示出优秀的“创造性破坏”效率。其二,中国民营企业具有价格质量双重竞争优势。在智能手机市场,某品牌引发“性价比革命”后,行业平均价格下降34%,而专利数量增长400%;网络平台C2M模式使工厂直供产品开发周期从90天压缩至11天。其三,中国民营企业具有跨界颠覆的破局效应。AI算法推荐技术重构内容产业格局,迫使传统媒体机构数字化转型速度提升300%;动力电池技术突破,倒逼车企研发投入强度从2.1%增至5.7%。
从创新效应看,凭借灵活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的决策体系,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方面展现出强大优势,为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了核心动力。其一,研发投入的乘数效应显现。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持续攀升,已成为推动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的关键主体。《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显示,从2012年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的研发经费从2708.8亿元上升到11940.9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的比重由37.6%提升至61.7%;民营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从2.8万家增长到35.9万家,占比从62.4%提高到90.9%。其二,知识生产的裂变反应明显。截至2024年,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分别为14万家和1.47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达88.8%,销售收入占比达85.4%,有力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技术升级和组织模式创新。其三,数字技术的活力倍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使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定制化水平提升50%。从全国到区域,民企数字化转型已从“个体突破”迈向“生态协同”。
从网络效应看,民营经济具有生态系统的指数增长动能。其一,产业集群的活力共振。中国民营经济的产业集群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多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动力电池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民营企业占比达70%。民营经济在生物医药、动力电池、新能源、纺织服装等重点行业产业链覆盖度超92%。其二,全球价值链的活力外溢。202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突破60万大关,达到60.9万家。这场由60万民营企业共同奏响的贸易交响曲,不仅是中国经济韧性的生动注脚,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变量。
加快引导民营经济创建新范式、培育新产业、拓宽新领域
甘肃省作为西部大开发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核心区域,民营经济在加快高质量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加速发展,规模体量持续扩张,截至2024年底,全省实有私营企业62.77万户,个体工商户166.39万户,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3.19%。
一是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加速产业变革,加快创建甘肃民营经济发展新范式。围绕有色冶金、煤炭、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领域,加快推进民营资本参与主体装备智能化改造等项目,拓宽民营经济发展路径,重塑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以5G、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技术为引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全产业、全链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农业、服务业智能化改造项目,提高民营经济科技含量,激发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活力。
二是以新能源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甘肃民营经济新产业。聚焦新能源产业,引导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上下游产业、衍生产业、生产服务性产业,提高民营经济行业聚集度,培育新能源领域民营单项冠军企业、“三高”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以新型核能、氢能、新型储能为重点,加速民营经济新产业布局。依托甘肃具有完备的核产业体系和基本形成的核能利用产业链,以第四代核反应堆技术应用提供实验示范平台为重点,加快甘肃省民营核能开发利用产业体系。依托甘肃绿氢制储用一体化试验项目基地,抓好装备技术研发和应用场景拓展两条线,鼓励民营企业致力于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装备研发制造,努力将甘肃打造成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高地。新型储能是未来能源的重要内容,甘肃要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化学储能、热储能、机械储能领域,加速形成产、用、销产业链闭环的储能产业体系。
三是以低空经济为突破口,加快拓宽民营经济发展新领域。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重要代表和新经济的重要形态,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近期,庆阳市首架无人机下线首飞,标志着甘肃谋划布局低空经济全生态产业链取得新突破。一要加快构筑低空经济产业链培育体系。以金白兰武国家级有色金属优势产业集群为依托,突出发展壮大上游产业链中有色金属原材料生产供应,以兰州、白银、天水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加快发展壮大电池、电机、飞控等核心零部件产业;以庆阳大数据产业集群、5G-A通感一体基站和无人机生产企业为依托,发展重点中游产业链中的无人机制造和飞行服务,加速低空经济领域的产品创新、企业创新。二要立足低空经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培育民营创新性科研实体和生产实体。在低空经济的动力系统、飞控传感系统、人工智能系统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和“三高”龙头企业。三要以拓宽应用场景为方向,积极试点布局、发展壮大低空经济下游产业。以敦煌、嘉峪关、张掖、天水等地旅游资源为重点,开辟低空旅游线路,发展壮大低空文化旅游产业;以线路巡检、勘查测绘、灾害防治、环境检测、农业植保、医疗救护、智慧交通为重点,试点运营低空应急运输线,发展壮大低空客货运输业。D
(作者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 2025-04-02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 2025-04-02同心协力谱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 2025-04-02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访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正义
- 2025-04-02做好桥梁纽带 凝聚合作共识 团结引领民营企业主动融入时代发展——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刘全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