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赋能甘肃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
杨志良 姜安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甘肃地处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黄金段,是“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工程枢纽,庆阳数据中心集群、金昌紫金云大数据中心等项目的落地,为全省民营企业发展数字经济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甘肃正深入实施“强科技、强工业、强县域、强省会”行动,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破解产业链层次低、创新能力弱、要素成本高等瓶颈。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甘肃实现产业突破和“弯道超车”的战略选择,也是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的关键路径。
把握数字经济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企业是经营主体,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是第一位的”。数字经济赋能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关键逻辑是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民营企业提质降本增效增值,激活民营企业发展内生动力。
数字技术重构企业组织,全方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而且通过组织结构网络化、决策智能化,系统性降低企业显性与隐性的交易成本。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产业经营主体实现虚拟集聚,供应链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生态转变,边际成本指数级下降。去中心化的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大大降低企业内外部协调成本。同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帮助经营者进行靶向管理、规避经营风险、降低试错成本与风险溢价。
数字技术推动流程再造,助力企业全价值链增效升级。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需要进行深度的流程革命。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AIGC等技术的深化应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与智能算法逐渐替代传统人工操作,流程执行范式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在数字化驱动下,企业流程执行过程加速向实时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智慧形态演进,通过技术、数据、算法的融合应用,将静态流程体系升级为自学习、自适应的协同网络和生态系统,打破传统流程优化的边际递减规律,助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实现企业全价值链增效升级。
数字技术重构生产标准化,推动产品质量系统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大力增强质量意识,视质量为生命,以高质量为追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新定义了生产过程标准化,传统机械时代的工艺控制已经转向质量的全链条智能化治理。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动态优化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突破传统标准化的物理边界与人为局限,推动产品质量模式从离散改进向系统提升进化,从更高维度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数字技术突破传统价值链边界,开拓企业价值新空间。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必然推动传统价值链被解构重组,突破传统价值链的“低端锁定”路径,构建以数据要素为中心的价值创造新链条。企业通过引入数智化技术和设备,不仅能提高生产管理效率,还能促进商业模式变革,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的涌现,为创新研发、产品营销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助力产品更新和产业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溢价,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增值空间。
厘清甘肃民营企业发展数字经济的现实基础
甘肃省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整体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乡村建设、数字政府建设等持续向好,数字经济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民营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对全省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产业数字化维度,甘肃民营企业依托灵活的市场机制与创新活力,将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制造业、新能源、农业、文旅等重点产业,有效破解效率瓶颈,催生出智能制造、数字文旅、智慧物流、智慧教育等融合型新业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步伐。在数字产业化领域,众多科技型民营企业聚焦电子信息产业、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加速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出了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甘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了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甘肃省民营企业发展面临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不深的问题,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存在一系列堵点、痛点和难点。一是数智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生产自动化、决策智能化、质量标准化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过高不愿转”“融资困难不敢转”“技术基础薄弱不会转”等问题,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存在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三是企业管理者数字化认知有待提升。缺少行业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标准与评估体系,部分民营企业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停留在基础技术工具应用层面,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不强。
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甘肃必须立足民营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现实要求,以制度完善为牵引、基础设施为支撑、政策扶持为保障,构建“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赋能体系,系统性破解融合不深、转型受阻的难题,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民营企业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完善数字经济制度体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强化制度设计,统筹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破解政策碎片化问题。明确农业、能源、文旅等特色产业转型路径,建立“一链一策”精准推进机制。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明确数据确权、交易、安全等规则,建立数据交易中心,推动能源、农业等领域数据资产确权登记与合规流通。优化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在兰州新区、兰州高新区、白银高新区等地区试点推行“沙盒监管”,对数字农业、智能制造等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数字化转型容错免责清单,对创新性技术应用造成的非主观过失给予合规缓冲期。
二是夯实数字基建,筑牢转型支撑底座。实施新基建强基工程,重点推进5G网络全覆盖工程,实现工业园区、农业基地千兆光网渗透率达90%以上。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支持有色金属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中药材加工业等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普惠性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集成云服务、工业软件等资源,提供普惠性全流程数字服务。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化工园区等场景的物联网改造。
三是创新要素保障机制,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加强财政金融协同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对工业互联网改造、国产化工业软件应用、智慧车间建设等项目给予奖补,积极引导一批规下企业推进“机器换人”,持续培育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允许企业以数据资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财政给予贷款贴息支持。构建梯度化人才支撑体系,实施“陇原数字工匠”培养计划,联合省内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数据分析等定向委培专业,向民营企业输送数字化技能人才。
四是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降低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探索建立“优化营商环境直通车”机制,广泛收集企业数字化转型诉求,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反馈。升级“甘快办”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企业登记、项目审批等高频事项“一网通办、跨域通办”,进一步压缩涉企审批时限。建立数字化转型项目“绿色通道”,对数字化技改项目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构建政企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市场监管、税务、电力等部门涉企数据,向合规企业开放非涉密数据,探索打造“政务数据+企业数据”融合应用场景。D
(作者分别系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 2025-04-02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 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2025-04-02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 2025-04-02同心协力谱写民营经济发展新篇章
- 2025-04-02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访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何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