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炭素:中国炭素强企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
本刊记者 魏 瑾 师禹轩
从计划经济时代深陷困局的兰州炭素厂,到如今全球产能第一的炭素制品生产供应基地、中国特种石墨市场的领军企业,从行业追随者到标准制定者,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大炭素”)用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凤凰涅槃式的蜕变,在改制转型中蹚出了一条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改制至今,方大炭素以“敢破敢立”的勇气与“党建为魂”的智慧,将炭素行业的“中国制造”刻入世界工业版图,书写着中国实体经济的韧性突围。其高质量发展密码中既有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更蕴含着新时代民营企业的家国担当。
改制涅槃:突围破局锻就产业筋骨
位于兰州市红古区的方大炭素厂区内,银灰色的石墨电极在传送带上流淌,如同一条通向未来的工业血脉。刚刚过去的2024年,方大炭素交出了一份瞩目的成绩单:荣获“2024全球石墨电极卓越品牌奖”“2024年全国石墨电极先锋企业奖”,荣登《2024胡润中国新材料企业百强榜》榜单,成为中国新材料领域最具价值的非国有企业之一……
“创业艰辛,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我们经历了太多波折和突围。2006年的改制重组,就是方大炭素命运的转折点。”辽宁方大集团副总裁、方大炭素董事长马卓向记者回忆道。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06年,彼时的兰州炭素厂深陷体制僵化、连年亏损、资不抵债的泥潭,面临着艰难的生死抉择。辽宁方大集团以市场化重组方式入主,承接8.8亿元历史债务,以7000万元紧急输血恢复生产,开启了一场深度变革。但是,这场改制并非坦途:资产清算包袱大、员工安置引发争议、技术骨干大量流失、市场信任遭遇危机等问题接踵而至。
改制首月,方大炭素就大刀阔斧推进三项制度改革:注入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增加产能,建立全员竞聘机制打破“铁饭碗”,引入“能上能下”聘用机制,重构干部绩效体系,企业生产经营初见曙光。改制后当年便一举扭亏为盈;改制次年,就实现产量、利税、员工收入“三个翻番”,企业生产经营彻底摆脱了“死亡线”;改制第三年,投入十几亿资金增扩公司装备实力,相当于又扩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炭素工厂。2017年,方大炭素净利润暴增至36.2亿元,2018年净利润达55.93亿元,创下“中国炭素神话”;2019年,公司荣登《福布斯》杂志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成功入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目前,方大炭素形成了覆盖石墨电极、炭砖、炭素新材料三大板块的完整产业链,炭素制品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3万吨,原料生产能力20.4万吨,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新能源、化工、机械、医疗等行业和高科技领域,畅销全国30多个省级行政区,并远销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炭素联合体。从濒临破产到问鼎行业巅峰,方大炭素先破后立、向死而生,正在这条民营化崛起之路上阔步前行。
创新裂变:科技人才锻造新质生产力
Ф7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生产线马力全开,这是方大炭素打破国际垄断的“杀手锏”。2020年,方大炭素组建了专门的研发技术团队,从精心设计压型模具,到严谨分析比对,再到无数次的模拟测算,研发团队历时5年,突破强度、氧化、电阻率三大难题,自主设计的Ф7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终于在2024年面世,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近年来,方大炭素研发投入强度始终保持在3%以上,公司承担了3项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制定了10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拥有80项专利。公司40项科技成果及新产品中,Ф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电解铝用石墨化阴极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Ф70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Ф750mm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补齐了行业技术短板,Ф800mm普通功率石墨电极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温气冷堆炭堆内构件打破了国外垄断,快中子堆用含硼石墨突破了关键制造技术。
更具战略眼光的是在新材料领域的布局,与中科院合作建成石墨烯中试基地,开发出导电油墨、复合散热膜等前沿产品。方大炭素石墨烯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梁峰向记者介绍:“石墨烯常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我们研发的石墨烯浆料系列产品,可以广泛应用于储能和动力电池、新能源、电子元器件、印刷、复合材料等领域。”
科技硕果层出不穷,与企业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密不可分。方大炭素不断提升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甘肃省炭素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CNAS认可实验室的综合实力;积极共建“清华大学·方大炭素核石墨研发中心”“北京科技大学·方大炭素高炉炭砖研发中心”“兰州大学·方大炭素石墨烯研究院”等,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打通“研发—育人—转化”全链条合作模式,共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为企业输入科技源动力。公司还采取高薪返聘、技术职务评聘、重点岗位公开竞聘的模式,形成“传帮带”用人机制;实施“双通道”晋升体系,一线技工可凭技能晋级至首席专家,享受高管待遇;推出工程技术人员岗位轮换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在加强年轻技术队伍培养的同时,以薪酬待遇激发技术人员核心创造力。
这种“扫地僧变大师”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一线职工中也涌现出专利“达人”。压型厂Ⅰ车间工艺员祁维德就是这样的“有心人”,钻研破解生产技术上的疑难杂症是他坚持了20年的事业。2005年至今,祁维德已成功申请了28项专利,其中,仅“炭砖原料优化使用”项目,就可为公司一年节约原料费用280余万元。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方大炭素“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员工”“青年岗位能手”“方大劳模”等一个个闪亮的荣誉,是对这位专利“达人”最好的肯定。
价值重构:红色引擎驱动责任担当
2012年6月,方大炭素公司党委被中组部授予“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份分量极重的荣誉背后是方大炭素“党建为魂”的企业文化。在方大炭素党建文化展厅里,党委书记侯旭珑向记者介绍:“在这里,‘党建为魂’从不是标语,而是融入血脉的发展基因和治理逻辑,党建工作就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把党支部建在车间,把党小组设在班组,把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把生产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建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角落,正是方大炭素践行“党建为魂”的具体实践。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两抓四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发挥红色领航、强基护航、融合助航、赋能竞航、合力启航的“五航”作用为抓手,打通党群一体化,形成了具有方大特色的党建工作机制。
红色引擎点亮民生福祉。“企业发展依靠员工、企业发展为了员工、企业发展的成果由员工共享,是公司的发展理念。我们就是要让员工在企业内部感受自豪,在企业外部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马卓如是说。改制后的20年里,企业一般员工工资由2006年人均不足900元/月到2024年底人均7435元/月,是改制前的8.26倍。20多项覆盖医疗、养老、助学等“真金白银”的福利,让员工真正感受到“一人在方大,全家有保障,终身都受益”的“家文化”。
这种“家文化”还延伸至方大炭素“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制以来,企业在公益慈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抗震救灾等爱心事业中贡献方大力量,累计捐款投资1.7亿元。同时,投入2亿多元用于环保设备改造,斥资1500万元打造“花园式工厂”,以废水平衡改造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
面对未来,马卓愿景坚定:“产业报国,打造世界炭素强企。用炭素材料托起中国制造的高度,让中国炭素闪耀世界舞台。”梁峰的人生轮廓愈加清晰:“在一隅做实做精是我的价值追求,石墨烯的技术创新,就是我的奋斗目标。”祁维德又投入到新的专利研究:“一花独放不是春,这个项目必须引入自动化技能,和其他车间的工友们协同完成。”炭素,这种诞生于烈火淬炼的材料,恰似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隐喻:愈经磨难,愈显坚韧;愈受压力,愈能升华。方大炭素的蝶变之路,正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写下生动注脚。
- 2025-04-02高擎创新之炬 照亮发展之路——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质量发展巡礼
- 2025-04-02数字经济赋能甘肃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
- 2025-04-02发展和壮大民营经济 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 2025-04-02坚定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