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游走
伍 龙
在中国文化中,美总体上以一种无意义、无功利的状态存在。经由美的呈现乃至达到美的极致,成就生活本体和具体存在。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喝酒时,邀请明月和影子前来做伴。这样的美,是自我的邀约与体验。这种存在方式彰显着诗仙的生命美学。
“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生动演绎着浪漫洒脱的美感。这是魏晋名士来去自如、任性放达的处世哲学,是“魏晋风度”之美。
西方文化中的美,更多呈现为一种工具理性,是审美的工具,是外在审美的理论构建,是具体艺术的严谨表达。
徜徉在卢浮宫中,经常能看到一个个雕塑组成的群体。这些雕塑,大多面容生动、比例协调。美感,因内容和形式的交融而动人。
把黄金比例运用得炉火纯青的,还有达·芬奇。有人将《蒙娜丽莎》的原作放大后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画中的女子都在对着人微笑。研究发现,这是因为达·芬奇在绘画时运用了一个绝妙的黄金比例——1∶1.618。
真正的美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言谈举止、生存样态中追求和展开。人们将主观的美引向客观的美,期望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美的规律,让美传递和相通,进而体会美、获得美、创造美。D
(选自《解放日报》)
- 2025-05-13读书的艺术
- 2025-05-13读书岂有无用之说
- 2025-05-13关山古道——跨越千年的文明纽带
- 2025-04-24人生的魔法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