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区”党建 聚合发展势能
景泰县坚持以探索分类推进农区、林区、牧区、园区、景区“五区”党建为抓手,通过创新组织设置、强化人才支撑、释放引领效能,推动党建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等深度融合,推动全县各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
夯基提质,激活农区振兴“新引擎”。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兴村、富民强基”目标,系统总结推广12条工作法,深化“8+X”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形成五佛西源农家腌缸肉、草窝滩清泉麦香烤花馍、寺滩高端食用菌等一批“土字号”特色产品,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创新“党建+治理”双轮驱动机制,出台《景泰县推进移风易俗三年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构建“党委统筹、支部主战、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格局,全力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整治人居环境,累计打造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38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7个、县级乡村建设示范村58个。
先锋护航,筑牢林区生态“强屏障”。聚焦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谋划推进“红色护绿”先锋行动,在寿鹿山等3个县属林场全覆盖设立党组织,划定7个党员责任区,设立9个“党员护林示范岗”,构建“党委统揽、支部包片、党员联户”的立体化护绿网络,实现造林、管护、抚育全周期闭环管理。创新“党建+林长制”融合模式,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林长体系,配备30名总林长、354名林长、129名村级副林长和779名生态管护员,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坚持党建引领护绿、兴绿、扩绿,依托“三北”工程等重大生态项目,累计投入1.17亿元,实施林草地培育改良20万余亩,完成退化林修复1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3.89%,草原植被盖度达42.31%。
党建引领,打造牧区发展“新高地”。立足资源禀赋与民族融合优势,草窝滩镇翠柳村党支部深挖“翠柳山羊”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价值,整合衔接资金、盘活荒山资源、搭建展销平台,村集体经济带动养殖户年均可增收1.2万元。红水镇昌林村、靖安村以“党建联建+产业互助”模式,成立跨村发展互助协会,实现生活互助、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市场共拓。漫水滩乡红溪村构建“藏族主养殖+汉族主种植”的红石榴籽民族互嵌优势互补产业体系,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协同模式,培育特色蔬菜、林果经济、畜牧养殖等六大特色产业,农牧民人均年收入达1.6万元。
双融双促,优化园区服务“全链条”。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目标,针对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北部产城融合示范园等三大园区发展定位,建立“党建指导员+企业服务专员”双轨机制,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加大重要产品和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财政资金、研发投入扶持撬动作用,建设高水平实验设施、创新基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存量变革+增量崛起”双轮驱动,累计引进低碳产业园、新能源装备等绿色项目2个,淘汰落后产能企业3家,资源综合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深化“包抓联”“六必访”制度,累计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用地等难题73件。
创优品牌,擦亮景区文旅“金名片”。积极探索党建赋能文旅新模式,构建“党委统筹、景区联动、村企协同”发展机制,依托黄河石林、永泰古城、五佛沿寺、赵家水红色遗址等文旅资源,打造景泰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激发文旅产业“乘数效应”,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相关产业。成立黄河石林大景区党委,吸纳中泉镇党委班子成员兼任党委委员,建立“景区党委+乡镇党委+村党组织”三级联动体系,培育“龙湾红富士”“黄河大鲤鱼”等文旅融合品牌10余个,发展乡村民宿18家、农家乐68户,带动500余户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 2022-10-09党建引领树旗帜 乡村振兴启新程——武威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见闻
- 2022-10-09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省科技厅解读《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 2022-10-09实施强县域行动 走好两当发展之路
- 2022-10-09党建引领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陇南市党建领航谱写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