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省科技厅解读《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

22-10-09 09:49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 本刊记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创新基地。《甘肃省强科技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已于日前正式出台,高度体现了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为此,记者就有关情况采访了省科技厅。

  《党的建设》:根据《方案》,未来几年,我省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要达到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省科技厅:通过“左顾右盼”,综合对比全国科技排名位次与我省相邻7省份的“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目标,按照“不掉队、有突破”的原则,结合我省“十四五”规划,《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现为56.42%),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5%以上(现为53.71%),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5%以上(现为53.56%)。   

  《党的建设》:为实施好强科技行动,《方案》提出了哪些重大举措?

  省科技厅:一是谋划建设重大创新中心和平台。积极争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布局,培育建设核技术领域国家实验室,“以升促建”创建国家高新区,推动共建“校企共生融合发展创新港”,大力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和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按照“一核四区多点”空间布局建设黄河(甘肃段)高新技术产业带。组建甘肃省玉米种业研究院、甘肃省基因编辑育种重点实验室等种业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提升科技支撑重点产业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围绕石化、有色、钢铁、煤化工、精细化工、建材等产业,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重大科技项目;在新能源领域,推进风电、光伏、光热和先进核能等新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坚;在新材料领域,强化新材料升级换代技术储备,打造高端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领域,提升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自主研发、整机制造及检测服务能力;在数字经济服务领域,大力发展数据中心、工业设计关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壮大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以及嵌入式系统软件、大型平台软件、互联网平台软件等配套产业;在现代农业领域,支持开展种质资源鉴定利用、现代育种技术、重大突破性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等研究,做好科技特派员(团)工作,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推进生物医药制品、高端医疗器械、药品安全评价等关键装备与产品研发,统筹中医药领域研发资源,开展道地药材开发与应用,争取建设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三是推进实施重大专项行动。组织实施国家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启动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加快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接续实施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组织实施种业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专利导航、重要专利转化及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创新合作行动。

  四是部署开展重大改革举措。深化省属科研院所改革,选择重点科研院所试点开展章程管理和绩效管理,开展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改革,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坚持少而精、抓重点、求突破,统筹资源配置,聚焦重大科技任务,推动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实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新模式。

  《党的建设》:根据《方案》,我省在实施强科技行动中将如何实现创新突破?

  省科技厅:一是着力增强战略科技力量。完善在甘科技“国家队”分类支持机制,“一室一策”“一事一议”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对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基地进行系统评估,通过充实、整合、转改、新建等,增强研发能力和竞争实力。

  二是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协调机制,推动国有企业设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在省级科技计划中设立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专项,靶向扶持链主企业,政府采购支持首台(套)推广应用,每年面向工业企业选派100名以上“科技专员”。

  三是着力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补贴支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科技型企业,支持入职不超过两年的博士毕业生和在读优秀博士研究生主持省级科研项目;建立科技领军人才发现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合作,对重点领域柔性引进的急需紧缺科技人才实施“院校聘用、企业使用”;优化项目团队遴选机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开展科技项目经理人制度和“业主制”试点,实施合同制科研,通过推行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组织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参与我省科研攻关;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人才集聚效应,鼓励“人才团队持大股”,落实科研人才成果收益和奖励政策。

  四是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制定成果转化合规尽职免予问责负面清单,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成果评价机制;将技术经纪(经理)人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借鉴上海、江苏等地先进经验,新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主体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完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全面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五是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简化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下放预算调剂权,改进结余资金管理,优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流程,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加快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主体,以银行信贷和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为支撑,以社会资本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创新投入体系,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建立科创企业评价体系,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试点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试点。

  《党的建设》:从省级层面推进强科技行动,需要注意哪些关键性问题?

  省科技厅:一是靶向扶持链主企业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为进一步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科技支撑,坚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建议省级财政进一步加大对链主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设立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专项,通过靶向扶持,支持我省14条产业链重点链主企业牵头承担集成度高、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产学研结合的重大科技项目,提升链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延链补链强链。  

  二是完善全社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目前,我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2%(全国为2.4%),全省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0.86%(全国为2.76%)。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为0.69%(全国为1.31%),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仅为53.56%(全国为76.55%)。总的来看,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引导不够、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已成为影响全社会科技投入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

  三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我省现有新型研发机构24家,占全国的1.1%。总体来看,目前数量不足,属性定位不够清晰,校地、院企共建偏少,助力技术成果熟化、育成转化作用发挥不够,尤其是普遍存在体制机制不活、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下一步,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应重在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及运行模式上创新突破。

  四是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改革。目前,我省未改制的省属科研院所共58家,隶属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及省科学院等16个部门和单位,分属工业、农业、科技等11个行业领域。针对当前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目标定位,坚持分类施策,持续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党的建设》:如何通过强科技行动,将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

  省科技厅:一是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壮大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现有在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力度,通过“国家队+地方队”模式,努力构建一支使命驱动、任务导向,既体现国家意志又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战略科技力量。

  二是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聚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按照“瞄得准、打得狠、攻得下”的思路,集中精锐力量开展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形成局部领跑的核心竞争优势。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级。采取务实管用措施,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发展创新型企业集群,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

  四是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紧完善科技人才服务保障体制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稳、育、引、用”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任务落实,通过转职能、补短板、抓落实、增活力,努力营造生机盎然、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省科技厅供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