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一”模式建设和美乡村——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中共天祝县委组织部
天祝县抓喜秀龙镇炭窑沟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探索出了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富村山居图”,为高原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板。
背景动因
炭窑沟村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乡村治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挑战并存,村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通过强化党支部功能,带动党员群众共同参与,发扬群众首创精神,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和“主导者”的转变。
主要做法
“一条主线”强队伍,创出活力之美。始终把党建引领作为贯穿乡村治理的主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发挥支部“领头雁”作用。坚持“双好双强”标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8岁,致富带头人占25%。村干部牢固树立“我在村上干一届,群众记住一辈子”的理念,带头学政策、兴产业、夯基础、解民忧。发挥党员“主心骨”作用。为50名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推动1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包组、56名党员联户,让党员亮身份、找定位、做表率,做到关键岗位是党员、困难时刻有党员、急难险重见党员。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全面推行基层民主协商,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群众为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想办法、出点子,让众人的事情商量着办。
“一个目标”育产业,创出富裕之美。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多措并举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新型养殖业。按照牧区繁育、农区养育、农牧互补模式,采取农户自筹资金、政府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提升的方式,全村牛羊存栏量达到14320头(只),年出栏牛羊6500头(只)。发展特色种植业。坚持向山旱地要效益,建设高标准农田,依托独特优势,引进种植莴笋、荚豆、长寿豆等有机优质高原夏菜4200亩。组建“土专家”队伍,为群众算经济账、讲技术经,高原夏菜年收益达3000万元。发展朝阳旅游业。深入挖掘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资源,发展壮大旅游产业,采取农户自筹、致富带头人入股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争取各类补助资金140万元,建设马牙拾晖度假营地,修建小木屋10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收入。
“一套办法”建新村,创出宜居之美。坚持“政府打底子、群众亮庭院”,建立“四干四奖”机制,引导群众建设美丽家园。群众搭顶棚,政府奖花园。鼓励群众搭建院落顶棚,对完成院落顶棚搭建的农户,验收合格后给予资金奖励,营造干净、温暖的居住环境,以庭院小美带动乡村大美。群众打地坪,政府奖台阶。鼓励群众硬化院落,对院落平整整洁、美化亮化的农户,出台“你硬化院落,我修台阶”奖励政策,带动村民参与“爱我家、我爱家”行动。群众亮居室,政府奖书画。成立卫生评比小分队,建立评分长效机制,对季度评分靠前的农户,采取“你美居室,我送书画”奖励政策,鼓励创建书香家庭。群众美环境,政府奖楹联。制定“你清洁房前屋后,我送楹联”奖励机制,结合农户姓名、从事产业、文化背景等实际,邀请书法名家撰写楹联,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树新风、扬善举。
“一本存折”储道德,创出文明之美。建立道德积分存折,引导群众积“德”行善,让“小积分”成为助推乡风文明的“大能量”。以积分兑换用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日常走访等,定期收集民声民意,实行“周评分、月公示、季兑换、年排名”积分管理制度,根据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实现以行动换积分、以积分兑物品、以物品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以积分评先选优。将年度积分作为评选“美丽庭院”“美丽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典型的参考,对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奖励,营造了良好的家教家风,推动全村形成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文明新风尚。
“一碗烩菜”办丧事,创出乡风之美。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紧贴实际“立”约。在充分尊重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弘扬孝道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制定看得懂、可量化、易执行的行为规范,让群众自己定规矩、自觉去执行。注重成效“执”约。建立红白理事会,组织村民对婚丧嫁娶事宜进行讨论,在全县率先推行“一碗烩菜”简办丧事,不摆宴席、不上酒水、不铺张浪费,党员带头示范,家家严格执行,使“软规定”变成“硬规矩”。弘扬新风“践”约。倡导喜事新办,“烟不过十块、酒不过六十、车不过六辆”,婚嫁彩礼不高于五万,严控升学宴、谢师宴,主动破解“人情味”变成“人情债”等旧俗异化问题。
“一张网格”抓治理,创出和谐之美。深入推进网格治理,做到民情在网格中掌握、问题在网格中发现、矛盾在网格中化解。精准划分网格。将村民小组划分为15个网格,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选聘15名乡贤能人担任网格长,定人、定岗、定责,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健全网格体系。积极推行“多网合一”,打造集党建宣传、服务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要素网格”,建立“周巡查、月总结、年评比”机制,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提升网格功能。落实党员干部包网格、联农户制度,充分发挥网格员一线“哨点”监测、信息报送及应急处突作用,将隐患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
初步成效
一是破解了村级班子“无人可选”的问题。采取“内培外引、管育并用”方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强化了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推动村级班子从“勉强配齐”向“选优配强”转变,形成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乡村振兴生动格局。
二是破解了环境卫生“消而不灭”的问题。通过坚持“政府打底子、群众亮庭院”,引导群众建设美丽家园,解决了农村村庄整治难问题,实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营造出人人关心乡村发展、人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
三是破解了村级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通过大力发展高原夏菜、现代畜牧业、乡村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同时,通过发展见效快、收益好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党员群众开办“藏(农)家乐”,形成“一村一特色”的产业格局。
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根本要求。始终把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贯穿于乡村建设之中,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要事集体协商,乡村治理工作取得了质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才能使乡村建设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是制胜法宝。建立基层协商民主“帐篷会议”“炕头说事”等议事协商平台,让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实现了政府治理、社会自我调节和群众自治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全面推进群众自治,才能构建起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三是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是关键所在。始终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锚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种养业,探索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增收渠道,稳步实现集体经济和广大群众“双增收”。实践证明,乡村建设中,坚持因地制宜,遵循发展规律,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2025-09-23“抱团发展”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皋兰县水阜镇深化拓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 2025-08-29“知世故”与“不世俗”
- 2025-08-29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彰显组织作为
- 2025-08-29因地制宜深化改革 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