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五区”基层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
中共张掖市委组织部
张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分类推进农区、牧区、林区、景区、园区“五区”基层党建的部署要求,立足“一屏三地”功能定位,从独特的地域禀赋和多样的产业形态出发,创新方法路径,拓展服务载体,推动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切实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领群众致富、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
建好组织强引领,推动农区富民强村。针对农村地域差异较大、传统观念较强的特点,持续探索解决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谁来抓、抓什么、怎么抓”等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效能。夯基固本强堡垒。建立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一体化推进机制,摸排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5个,“一村一策”抓整顿促提升。深入实施带头人队伍“雁阵培育”计划,组织423名村干部参加学历提升教育,按照“在不在、愿不愿、行不行”的要求,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672名,通过导师帮带、跟岗锻炼、动态调整,确保“备而能用”“后继有人”。党建赋能兴产业。深化拓展“党建+产业”组织振兴模式,完善“村党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主体+农户”联农带农机制,组织开展农村党员“致富带富”活动,持续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引领力。深化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因地制宜成立由村集体独资或控股的集体公司270多家,带动村均收入达到39.26万元。完善机制优治理。全面推行“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调整优化村级治理网格,推动“三官一师”下沉服务,打造集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要素网格”963个。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党员中心户建成“邻里议事小院”4700多个,丰富拓展“接诉即办”“四级七天调解法”等经验做法,实现每个村党组织至少有1个收集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问题的有效载体。
夯实基础重联动,推动牧区凝心聚力。针对牧区地广人稀、牧民流动分散造成的工作难点、治理痛点、服务断点问题,通过抓队伍、夯基础、优服务,推动牧区党建从“静态覆盖”向“动态延伸”升级。一方面,紧紧围绕“铸牢”这条主线,充分用好农牧村党群服务中心主阵地,紧密结合农牧民生产生活特点,在夏秋转场期设置“草原帐篷讲堂”30个,培养壮大“双语”师资队伍,通过“马背送学、毡房宣讲”,让各族农牧民群众在共同学习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遍草原、浸润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更加牢固。另一方面,积极适应“借牧”这个特色,在游牧转场必经路线、借牧地点按需设立便民服务代理点23个、党员服务岗134个,及时提供政策咨询、业务代办、牲畜防疫等志愿服务。在秋冬借牧期间,建立落实“旁学计划”,让牧民党员在借牧地参加“主题党日”等活动,实现“阵地随季建、教育不断档”。探索完善借牧管理制度机制,加强借牧群众所在地和借牧地党组织沟通协调,排查化解两地群众在价格协商、生活习俗、婚恋关系等方面的矛盾纠纷,有效解决动物疫病、有害生物防控等实际问题,推动异地借牧规范有序运行。目前,祁连山沿山地区借牧牲畜累计达到86.7万头(只),草原减畜127.5万个羊单位,为借牧农区增加经济收入8600余万元,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双赢”。
保护生态促转型,推动林区善治增效。针对林区条块分割明显、治理力量分散、产业融合层次浅等突出问题,坚持组织链接撬动资源、整合力量,推动林区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上,以大黄山林区为重点,融合自然保护站、文旅公司、乡镇等基层单位,搭建由林场管护站、乡村党组织、网格员联系户、生态护林员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商议事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林区护林防火、矛盾纠纷、殡葬祭祀等问题。推行“党建+林长制”模式,组织党员开展“先锋护绿”行动,推动300余名林场职工、护林员有效融入农牧村当好“宣传员”,把580余名农牧村党员发展成护林防火“情报员”,推动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转化为林区生态建设的“前哨引擎”。在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上,健全完善“乡村党组织+林场(站所)党组织+企业+农民合作社”运行机制,统筹区域内土地、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菌、林禽等特色富民产业。大黄山林区引导和支持区域内大马营镇上河村、中河村等有序发展林下生态经济,带动24户群众发展民宿、餐饮、养殖,打造“S590—焉支山”林旅融合乡村旅游路线,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综合收入突破60万元,实现“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出价值。
统筹发力优服务,推动景区提质扩容。针对景区涉及主体多、党员力量弱、服务载体少、辐射带动差等问题,探索景区发展互融共促新模式,建立区域统筹、纵横联动党建共同体,为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强保障。横向推动组织联建。聚焦党组织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引领聚合作用,依托张掖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山丹焉支山、肃南马蹄寺等重点景区,打破原有的组织、行业和制度壁垒,由文旅部门、大景区管委会等牵头成立党建共同体,吸纳景区党组织和周边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以及公安、市场监管、群团组织等单位参与景区治理,建立联席会议、走访调研、问题排查、情况通报4项制度机制,通过发展共商、要事共议、难题共解等,推动形成融合共建、开放共享、联动共赢的景区党建新格局。纵向实现服务贯通。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关键要素,全面推行“旅游+研学”“旅游+农业”“旅游+生态”等特色旅游模式,有效整合文旅产业上下游各领域党组织工作资源,积极打造“15分钟服务圈”。在高速路口、市区、景区设置志愿服务站和先锋驿站35个、党员责任区57个、党员示范岗133个,推动68户“党员经营户”挂牌,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行李存放、医疗救治等志愿服务。按照“党建+治理+服务”的思路,将1500余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个体工商户、新就业群体等纳入景区“大网格”,落实平急转换机制,形成区域联动、功能集成、服务融合的“景区治理圈”。
聚力攻坚破难题,推动园区蓄势提能。针对园区人员流动性大、党员发展难、党组织组建难等问题,以理顺机制、抓实覆盖、做优服务为重点,强化党建引领、工作引导和服务凝聚,以高质量党建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突出属地管理明责任。全面建立组织、社会工作、市场监管、园区党工委等多部门联动的党建联席会议制度,由园区党工委作为召集单位,定期协商解决园区党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以属地管理为主、行业管理为辅的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紧盯两个覆盖促攻坚。结合开展新兴领域“两个覆盖”集中攻坚行动,推动符合条件的163家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全覆盖选派党建指导员602名。依托园区党工委设立流动党员服务站3个,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3个,加强流动党员经常性教育和日常管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等工作。强化服务保障促融入。积极探索园区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路径,大力开展园区党员“创新创业”行动,指导企业在生产一线、技术攻关等领域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突击队,助推企业转型发展升级。临泽工业园区管委会建立“企业点餐、园区接单、部门落实”机制,全面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白名单”等制度,形成了抓服务促发展的良好氛围。
- 2025-08-07从八步沙精神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伟力
- 2025-08-07全面推动新时代国企信访工作取得新成效
- 2025-08-07扎实推进民政领域深化改革 促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 2025-05-13聚焦发力关键点 共启深改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