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12-16 11:02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 聂佃忠 马应超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甘肃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这为我们全面推进“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加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聚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塑甘肃特色“新优势”。立足甘肃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突出项目牵引,大力推进“三化”改造,前瞻性调整业务结构,推动有色、钢铁、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产品转型升级,加快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有色冶金产业要充分发挥酒钢集团、金川集团、白银集团等链主企业作用,地企协同联合招商,进一步做强做优镍钴、铜铝加工等千亿级产业链,做精稀贵金属等特色产业链;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加大国有资本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绿色环保、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要大力引进发电机、逆变器等关键核心部件和系统集成企业,努力引进绿铝、制氢、大数据等高载能产业落地,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绿电就地就近消纳;聚焦新材料产业建集群,持续扩大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先进钢铁、碳基材料等产业的品牌价值、区域特色和对外影响力。围绕原材料精深加工和硅氟、石墨等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针对上下游缺链部分进行全产业链招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循环;生物制药和中医药产业要着眼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品等产业,加强同高能级医药产业发展地区的全面协作,加快引进大型医药研发和生产制备企业,努力在创新发展中成药、中药大健康产品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文化旅游产业要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敦煌研究院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升级,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建设一批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全域旅游数字化升级。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抓突破,在5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培育更多优势企业,串珠成链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和智能终端产业体系。抓住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机遇,统筹推进数字产品制造、数智转型服务、数字技术应用等产业,全力招引算力产业头部企业;化工产业要围绕“减油增化增特”,以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庆阳轻烃深加工等项目为支撑,积极引进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产业,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要围绕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三篇文章,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力招引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和食品工业企业,落地一批高附加值项目。现代服务业要加快招引工业包装、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研发设计、咨询调查、信息软件、运维服务等企业,大力引进中国服务业500强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或功能性机构。

  二是着力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凝聚产业发展“新合力”。发展壮大产业链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实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1+N+X”专项行动,强化产业链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配套企业、技术攻关、短板弱项、对标企业、重点事项5张清单的“1115”产业链发展模式,助力全省打造综合能源、冶金有色等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石化化工、装备制造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十五五”我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动能。建立龙头企业动态培育库和重点培育清单,实施“一企一案”精准培育。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工业企业深耕细分领域,研发高精尖产品,打造一批细分行业、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优化整合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增强各类资源协同配置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切实发挥中央在甘企业“顶梁柱”作用和省属企业“头雁”作用,带动全省企业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和安全支撑水平。加速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按照“梯度培育、分级实施、动态管理”的原则,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加快培育主营业务突出、竞争能力强、成长性好、具有较强创新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凸显企业支撑力和服务力。深入实施“自转个、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五转工程,加大“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进阶培育力度,促进规模和质量双提升。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推动中央在甘企业和省属重点企业发挥好产业链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与民营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产业配套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快打造一批主导产业聚焦、优势特色突出、资源要素汇聚、协作网络高效、治理服务完善、核心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集群。

  三是聚焦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发展方向,开辟未来发展“新赛道”。聚焦战略引领性、超强颠覆性、高成长潜力性产业实施技术攻关,重点在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领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创一批跨界融合新模式。围绕氢能与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全方位孵化发展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推动形成多点开花、竞相发展的新产业格局。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增强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能力,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扎实推进《甘肃省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力争到“十五五”前两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培育一批生态主导型领军企业,构建未来产业和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是双管齐下提升投入产出效率,催生赶超进位“新动能”。投入产出效率可以分为单一要素效率和综合要素效率。单一要素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综合要素效率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它着重强调各种要素从总体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集成性上发挥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中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衡量指标。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因此,因地制宜发展我省新质生产力,必须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就理论逻辑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提高单一要素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实践逻辑而言,目前我省单一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例如,我省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5%;资本生产率,以万元固投回报比较为例,我省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资本产出系数进行比较,我省是0.06,全国是0.09;以单位贷款产出进行比较,我省是0.42元,与我省大致处于同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土地生产率,即“亩产论英雄”,我省每平方公里产出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5倍。显而易见,这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招商引资工作的“硬伤”和瓶颈,而且也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短期内难以克服的深层次客观原因。虽然我省单一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偏低,但是提升潜力很大。基于此,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单一要素效率,才能最终实现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D

  (作者分别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