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油工业的战略崛起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持续加大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不断拓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自本期起,《党的建设》杂志与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办“党史博览”栏目,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笔触,系统梳理甘肃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宝贵经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凝聚奋进力量。
甘肃石油工业的战略崛起
■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玉门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涌出石油的那一刻,开启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先河。从勘探初期的筚路蓝缕到现代化能源基地的强势崛起,从玉门油田到兰炼、兰化,再到长庆油田,从单一开采到全产业链布局,从传统炼化到新能源转型,甘肃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石油工业从起步到腾飞的缩影,为中国能源工业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1938年,国民政府成立甘肃油矿筹备处,开始对玉门地区进行系统勘查。1939年8月11日,玉门老君庙油田钻探出中国第一口工业油流井——老君庙1号井,日产原油10吨左右,这在当时已属高产油井。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滴汽油一滴血”的情况下,玉门油矿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原油,提供能源支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玉门油矿从1939年投产到1949年的11年间,共生产原油50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在经济和军事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河西时,中共中央强调要将玉门油矿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面大力支持玉门油矿职工开展护矿运动,一面与国民党军方斡旋谈判,于9月25日成功和平解放玉门油矿。《甘肃日报》在刊载玉门油矿宣告解放的消息时,有这样一段描述:9月25日,玉门石油工人日思夜盼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油矿数千名职工家属敲锣打鼓,手执彩旗,跑到6公里外的戈壁滩上迎接亲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玉门油矿完好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玉门,作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拉开了中国现代石油工业辉煌征程的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石化基地迅速崛起。为改变中国石油炼油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国家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相继对甘肃、新疆炼油厂进行恢复和改建,但石油制品奇缺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建设和发展我国自己的炼油工业,成为国家工业化初兴时首先考虑的重点项目。“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西部作为工业建设的重要基地,甘肃被列为国家石油化工重点建设区域,石化工业进入专业设置配套、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二五”期间,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相继建成投产,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兰州炼油厂是我国兴建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炼油厂,1958年9月建成投产,炼出第一批汽、柴、煤等6种成品油。周恩来总理为兰炼的建成投产欣然挥笔,写下“依靠党的领导,发挥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加强组织工作和具体措施,鼓足干劲,力争石油生产的量多、质好和品种齐全,以逐步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的题词。1960年,兰炼生产出航空汽油,结束了国家航空汽油依赖进口的历史。兰炼建成初期,原油年加工能力达100万吨,是1949年全国炼油加工能力的5.9倍,20世纪70年代逐步增加到210万吨,1979年达300万吨,中国炼油工业实现质的飞跃。兰州化学工业公司为兰州肥料厂(即兰州氮肥厂)和兰州合成橡胶厂的总称。1959年3月,兰州肥料厂一期工程通过国家验收,结束了我国西北地区不生产化肥和甲醛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1960年5月,兰州合成橡胶厂的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合成橡胶生产的空白,满足了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国防、交通、石油等行业的迫切需求。兰炼、兰化作为全省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同玉门油矿一起闻名全国。此外,甘肃还筹建了兰州石油化工机器厂,它是新中国最大的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制造企业,创造了我国工业的众多第一。如1959年12月,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大型石油钻机,开创我国制造深井石油钻机的历史。在国家战略支持下,甘肃从单一的石油开采向炼化一体化迈进,形成了完整的石化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
三线建设时期,甘肃石油工业进入快速扩张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开展了以战备为中心、军工为主体的三线建设,甘肃作为承接三线建设的重要省份之一,再次迎来了工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玉门油田的扩建与长庆油田的勘探同步推进,筑牢了西北能源防线。玉门油田在大规模扩建后,原油产量大幅提升,1970年达45万吨,比1965年增长63.1%。1965年6月,玉门炼油厂建成特种润滑脂装置,生产真空润滑脂等军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与此同时,中央确定由兰州军区组织陕甘宁地区石油会战。5万余人的会战大军,先后探明了陇东油田,扩大了灵盐地区成果,发展了陕北吴旗和浅油层的勘探。1975年,会战改由石油部领导,长庆油田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到1979年底,共投产油井600多口、注水井160多口,形成年产原油约130万吨的生产规模,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1980年长庆油田指挥部获甘肃省委、省政府“大庆式企业”的命名。作为资源型产业,石油工业的迅猛发展深刻塑造了甘肃的经济格局。1970年之前,石化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1971年~1975年虽有所下降,但至1980年仍占24%以上;1990年占17.6%,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进入21世纪,甘肃石油工业实现绿色转型新跨越。2000年,面对资源枯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兰炼与兰化合并重组为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2009年,科技部批准在甘肃成立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兰州石化立足产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从传统炼化向高端化工材料的转型,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新材料产业领域取得突破,成为国内石化行业的领军企业,其中丁腈橡胶产能稳居全国第一。此外,甘肃老石油工业地区还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玉门油田利用石油工业基础,形成“油气电氢”新型能源体系,成为中国石油集团清洁转型示范基地。在传统石油开采和炼化领域,长庆油田将非常规页岩油资源勘探开发锚定为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在陇东地区率先建成200万吨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了从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到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跨越,为甘肃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全省石化工业发展持续向好。2023年,石化产业累计增速6.5%,高于2022年3.2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2.6%。兰州石化作为甘肃工业的龙头企业,2009年至2018年连续10年纳税超百亿元,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从玉门油田的艰难创业,到兰炼、兰化的辉煌崛起,再到兰州石化的升级和玉门、长庆油田的新能源转型,甘肃石油工业始终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配合中央对工业的布局,在国家战略中找到新的增长极,在时代浪潮中赢得先机;将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以油兴城”,带动玉门、庆阳等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形成了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坚持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在新时代,甘肃石油工业积极进行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甘肃石油工业的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甘肃工业发展,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D(执笔:胥娟、王梦雅)
- 2025-04-02干柴洼之战
- 2025-04-02和蔼可亲的周总理为什么会让部长们“怕”?
- 2025-03-13塔儿洼阻击战
- 2025-03-13这个春节陈云为什么建议部长们不拜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