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因地制宜纾难题 构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5-10-24 15:17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魏晓蓉

  加速推进新能源革命,是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历史时期,甘肃抢抓“双碳”战略机遇,立足国家所需,发挥甘肃所能,全力以赴构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正在陇原大地加速崛起。

  截至2025年8月底,甘肃新能源装机规模突破7463.23万千瓦,外送电力覆盖26个省(区、市),外送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为我国能源绿色转型作出重大贡献。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领域,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形成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慧电网等六大产业链立体化、体系化、集群化发展格局,成为全国陆上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张掖、武威、金昌、嘉峪关等地将资源优势与产业培育相协同,统筹推动新能源产业“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和“发输储运造”一体化发展,着力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上做文章,推动我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取得新成效。

  我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尽管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新能源产业整体处于培育壮大阶段,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扎根本土的基础不够稳固;地市之间产业布局同质化现象突出;电力基础建设与新能源发展匹配度不够,瓶颈问题依然存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历史时期,甘肃抢抓国家布局建设大型风光电基地的政策机遇,全力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链,推动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再上新台阶,迫切需要高度重视和着力破解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加强统筹规划

  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协同发展

  任何一个体量庞大的产业,保持其快速稳定发展的前提是要有一个具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规划设计。甘肃要继续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既定方针,进一步加强省级层面统筹,在风光基地建设、产业链布局、产业体系构建、消纳外送等方面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以风光资源富集的河西走廊为重点,构建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张掖、武威、金昌、兰州新区等多地协同驱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动各类风光电项目建设,不断扩大甘肃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利用能耗指标、新能源配额等政策工具,在各地招商引资产业链项目审批落地建设等方面制定差异化的激励约束政策,重点围绕打造全国重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总目标,促进全省形成分工合作、各有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聚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不断拓展基地发展空间

  充分发挥甘肃集风电、光电、光热、氢能、储能、煤电、装备制造等于一体的新能源及新能源制造基地综合优势,瞄准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加快“风光水火氢、发输储运造”一体的现代化新能源产业体系构建进程,聚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努力将甘肃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发展基地及国家落实“双碳”战略的理想试验地。聚焦有色冶金、新能源电池、装备制造、硅基产业、煤化工、电解水制氢等用电量大的产业,通过控煤、降碳、降成本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增加新能源消纳利用品类,提升就近就地消纳能力。借助共建“一带一路”机遇,发挥甘肃内陆开放前沿及用能成本较低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扩大新投资,开辟新空间。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策划和推动行业头部及链主企业落地甘肃。不断拓展甘肃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加积极推动更多更好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品走向世界,将资源优势更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充分发挥绿电资源优势

  千方百计破解企业电价难题

  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带来的绿电资源富集是甘肃发展的优势所在,但与周边省区相比,目前甘肃电价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甘肃新材料产业、数字产业等现代高载能产业乃至新能源产业自身发展。加快破解这一难题,直接关系到甘肃最具成长性的新能源、新材料、算力等产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提出的关于“开展典型地区高比例需求侧响应,充分激发需求侧响应活力……提升电力保供和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的政策安排,探索更符合甘肃实际的用电政策。省级层面进一步发挥协调作用,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协商沟通,根据甘肃产业用电需求和特征,以园区和重大项目为重点,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电力交易机制及方式,采取绿电直供、增量配电网等多种举措,提升新能源电力利用率,切实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用低电价提升绿电的就地消纳能力和产业发展的竞争力。继续在电力市场化交易中设立先导板块,对甘肃重点产业、重大招商引资新兴产业项目给予优先交易和电量电价保障政策。充分考虑企业诉求,继续执行现行峰谷分时电价,或将峰段与谷段调整一致。积极与国网系统协调,平衡省内新能源与火电上网价格,在不影响企业用电成本的前提下,以适宜的上网价格确保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就地消纳能力和对外输送能力

  随着甘肃风光发电基地的加快布局,绿电的消纳输送将是影响全省新能源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要千方百计用好用足省内的新能源,加快不同技术路线的“源网荷储”项目、新型储能项目及调峰电源项目建设,做好电力网和算力网“双网”融合的文章,以国家枢纽节点庆阳数据中心为重点,加快庆阳、兰州新区、金昌等地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进程,进一步放大新能源、大数据的叠加优势,推动新能源与数字经济有机协同融合发展,不断扩大新能源的就地消纳领域。加快推进陇电入浙、陇电入川项目实施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酒泉、嘉峪关的第二条新能源输送线路审批实施计划,积极推动张掖搭乘巴丹吉林沙漠输送通道解决新能源的外送难题。根据新能源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协调电力公司加快不同等级公网变电站扩容改造和间隔扩建等工程建设,不断推动全省沙漠、戈壁和荒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全面提升电力基础设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D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省政府参事)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