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乘风而起 向光而行 倾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2025-10-24 15:15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甘肃省能源局

  甘肃风光资源富集,发展新能源优势明显、前景广阔。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作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重要指示,为新能源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近年来,全省能源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七地一屏一通道”部署要求,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为抓手,加快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和装备制造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发展量质齐升,实现了“五个转变”。

  新能源发电实现“补充电源”到“主体电源”的转变。立足全省新能源资源禀赋,加快推进国家“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省内“十四五”第一、二、三批等新能源项目,着力打造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截至8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463.23万千瓦,占全省发电总装机的65.17%,较“十三五”末增长216.9%;1—8月,实现新能源发电量660.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2%,占总发电量的39.64%,两项占比均居全国前列,新能源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的强力引擎。

  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串珠成链”到“集群成势”的转变。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加快引进大兆瓦风电发电机、光伏组件、光热定日镜、储能电芯、氢能电解槽等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产业落地,着力打造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三条全产业链,加快培育氢能、储能装备制造两个新增长点,逐步建成西部乃至全国链条最完整、聚集效应最明显、辐射能力最强劲的产业集群。2024年,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30亿元。

  电力调节资源实现“煤电支撑”到“多能互补”的转变。统筹布局调峰资源,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推动甘肃电投常乐电厂扩建等内用煤电项目建设,目前煤电装机3017万千瓦,平均调峰深度达33%。核准开工玉门昌马等抽水蓄能项目8个,装机规模达1128万千瓦。推进电源侧、电网侧电化学储能建设,开展压缩空气、重力储能等试点示范,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659.48万千瓦。建成投运光热发电装机62万千瓦,规模居全国首位,实现熔盐塔式、线性菲涅尔、二次反射三种光热技术的商业示范应用。

  骨干电网建设实现“单一线性”到“网状互联”的转变。统筹省内省外两个市场,加快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初步建成“大送端”电网格局,目前在运及启动实施外送通道4条,其中酒湖直流累计输送电量超过2100亿千瓦时;陇电入鲁工程今年5月建成投运,外送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陇电入浙工程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陇电入川工程有望年内核准开工。1—8月,全省外送电量508.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08%。骨干网架支撑全面提升,建成投产金塔、庆阳北等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实施酒泉—兰州750千伏河西北输电通道项目;加强省间电力互济能力建设,750千伏联络线路达到21条,交流外送能力达到3040万千瓦,有力保障了新能源接入送出需求。

  就地消纳模式实现“探索试点”到“大力推广”的转变。因地制宜探索推广“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聚合、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用能模式,甘肃瓜州宝丰多晶硅上下游协同、酒钢集团智慧电网等一批就近就地消纳示范项目建成投运,全国首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与“东数西算”协同布局试点项目——庆阳“东数西算”产业园区绿电聚合试点项目全面开工。全省最大用电负荷达到2419万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688万千瓦,增长接近40%。加快布局氢能产业,对氢能项目给予新能源指标、资金支持,雄韬酒泉氢能产业园、青骐骥绿氢装备制造等项目建成投运,兰州金川电解水制氢催化剂、嘉峪关新型能源装备智能制造等项目加快推进,全省首个工业用户燃气掺氢项目——玉门市老市区化工园区燃气掺氢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项目试运行成功。

  当前,正处于“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关键阶段。省能源局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统筹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比例应用,加快“沙戈荒”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协同构建就近就地消纳业态,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提质升级,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一是着力加快基地建设。以河西新能源基地和陇东综合能源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国家“沙戈荒”大基地及省内自主实施新能源项目建设,确保到年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8000万千瓦。以基地建设为依托,围绕产业链缺失环节精准招商,大力招引风机控制系统、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项目落地,积极促进新能源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地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核心竞争力,力争全省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二是着力推动陇电外送。坚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支撑煤电、特高压通道“三位一体”发展,力争陇电入浙工程2026年网源同步建成投运,推动陇电入川工程尽快核准。持续完善“沙戈荒”外送基地建设方案,加大向国家衔接汇报力度,争取库木塔格、腾格里二回、巴丹吉林二回等更多外送通道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

  三是着力提升调峰能力。加快推动内用煤电项目建设,力争到年底全省煤电装机规模达到3400万千瓦。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基地建设,完善新型储能发展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储能各类技术路线发展,力争到年底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700万千瓦。落实建设进度靠前的抽水蓄能项目优先纳入总量规模机制,推动已开工抽水蓄能项目加快建设。

  四是着力促进就地消纳。积极培育绿电直连、零碳园区、智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新业态,加快推进电解铝、冶金、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高比例绿电消纳和绿证应用,不断培育本地用电负荷,提升新能源利用率。加快构建氢能“制储输运”全产业体系,谋划实施一批新能源并网、离网运行的绿电制氢项目,推动“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发展,聚力打造河西“绿氢走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