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服务能源转型大局 抢占向新而行赛道——甘肃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的思考建议

2025-10-24 15:18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赵 军 杨昌海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统筹“风光水火”多能互补,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发展,追风逐日绘就产业蓝图,风光无限铸就绿色版图,新能源产业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

  聚链成群育产业,新能源发展释放新动能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甘肃新能源发展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装机规模和发电量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风光”资源大省向“风光”产业强省加速迈进。

  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性突破。以国家“沙戈荒”大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规模化开发提速增效,截至8月底,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463.2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发电量占比分别为65.17%和39.64%,均居全国前列。与2024年8月相比,新能源对全省发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3以上,已成为新增电源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双重主体。

  新能源装备制造集群化布局。我省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推动风电、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延链强链,加快氢能、储能装备制造建链补链,做大做强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集群。2024年,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30亿元。酒泉经开区建成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肃州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新能源电网配送体系化构建。甘肃电网通过21条750千伏联络线路与陕青宁新贯通,交流外送能力达到3040万千瓦。酒湖直流累计输送电量超过2100亿千瓦时。陇电入浙工程开工建设,陇电入川工程有望年内核准开工。1—8月,全省外送电量508.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4.08%,甘肃绿电外送26个省(区、市),“大送端”电网格局基本形成。

  新能源技术创新场景化应用。新能源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率先落地应用,建成全国首套新能源场站全景监控系统,新建风电场单机容量可达8.34兆瓦。千万千瓦级新能源有功智能控制系统、弱送端电网新能源紧急功率控制等新技术首台(套)产业化应用,压缩空气、重力储能、高温熔盐储能等多种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成投运。

  乘势而上兴产业,厚植新能源发展新基底

  当前新能源发展处于政策优化关键期和技术升级转型期,我省应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坚定信心、顺应趋势、精准发力,推动新能源发展提质增效、提速进位。

  新能源产业政策机遇叠加。国家制定出台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有序推动绿电直连、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打出支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实施电解铝等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将绿电消费比例作为行业考核指标。碳关税对新能源影响日益显现,外向型企业降低碳关税绿电需求激增。国家优化生产力布局,引导高载能行业向西部地区集聚,“西电西用”“产业西移”迎来新的转机。

  新能源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风光资源富集度和地理区位独特性,支撑甘肃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基础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全省风能、太阳能技术可开发量分别为5.6亿千瓦、95亿千瓦,位居全国第四、第五位。未利用土地占全省面积的46.3%,具备新能源基地化建设的先决条件。预计2030年全省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6亿千瓦,初步测算新能源电量年供给能力超过2500亿千瓦时,在全国低碳转型进程中贡献甘肃力量。

  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从资源条件看,甘肃矿产资源富集,金川集团、白银集团拥有新能源矿产全链条开发的产业基础。从地理位置看,甘肃地处西北区域中心,地形交通条件便利,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区域。从市场前景看,甘肃电价相比中东部地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可以利用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形成绿色低成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聚力攻坚强产业,开创新能源发展新未来

  “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新能源在能源转型中的主力军作用与日俱增。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全省上下更须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甘肃省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大探索创新力度,以基地化、集群化、体系化模式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优政策统筹、促基地建设。抢抓用好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政策机遇,加快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提升“发输储用”协同化发展水平,推动新能源项目应建尽建、应并尽并、应发尽发,以装机规模跃升带动产业发展突破。科学布局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有序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项目,试点“新能源+”融合应用场景,培育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优产业布局、促集群升级。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以酒泉、嘉峪关为核心,以金昌、张掖、武威为重点,中东部各地多极驱动、多向联动,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以打造东中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为载体,招引关键零部件生产研发项目落地,提升延链补链精准度。强化科技创新示范,加强钙钛矿电池、电网友好型氢储能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以科技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优电网格局、促内联外畅。着眼国家能源安全大局,深化外送输电通道研究,围绕腾格里、巴丹吉林、库木塔格沙漠谋划新增直流布点。前瞻性开展河西走廊输电通道空间规划研究,系统性谋划电力廊道中长期规划,紧盯保护区调规周期,提前谋划预留电力廊道。加快省内输电通道扩容,构建河西走廊750千伏北通道,提升电网更大范围、更加高效、更优方式输配新能源的能力。

  优调峰资源、促灵活调节。筑牢能源安全保供基底,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尽早建成投运一批,促进新能源消纳。推动煤电“增容减量降碳”,在建煤电项目建设加快进度,剩余煤电机组“应改尽改”,切实提升兜底保障和支撑调节作用。统筹储能政策实施衔接,从需求出发论证新型储能合理规模、布点区域、建设时序,推动储能高效可持续发展。

  优项目时序、促协同增效。动态发布新能源合理利用率,指导年度建设规模和区域布局。合理确定风光电源比例,优化光热、储能、抽蓄等不同时长调节电源布局,做到“够用好用”。促进源网协同发展,加快配套电源建设进度,合理规划电网建设与新能源发展时序,确保新能源、电网及配套调节资源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

  优负荷支撑、促高效消纳。推动新能源与优质资源、优势产业的集成协同发展,布局“绿色矿山—绿电消纳—新材料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电力装备、铜箔、超细铜导体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回收利用产业,完善“回收—拆解—梯次”利用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氢基能源制备和氢能重卡、绿色航煤等规模化用氢场景,推动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新业态创新实践,全方位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D

  (作者单位分别为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工业经济研究处,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