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加减乘除”法 答好“基层减负”卷
李 丽
做优“加法”,补齐赋能短板,提升治理效能。基层之所以力不从心,实质上是有责任没权力,做优“加法”就是要为基层赋能,让其有权力办事、有能力干事。一要以闭环机制赋权。大力推广“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经验,健全基层点单、部门接单闭环,督促县级相关部门按需接单,避免“有求不应”。强化乡镇对县级部门的评价权,倒逼部门从“指令基层”转向“服务基层”。二要以资源下沉强基。针对基层治理缺人、缺钱、缺资源的痛点,健全完善乡镇履职事项清单,将民生保障、小额审批等事项依法下放。同时,靠实部门业务指导、资源保障、监督管理等责任,避免权力“一放了之”。三要以数字赋能提效。针对多平台打卡、繁杂报表等困境,市县层面要积极整合资源,打造“一网统”数智平台,实现各类数据多方共享。设置“一键报表”功能,自动生成督查考核、汇总分析数据,杜绝多头填报。
做精“减法”,破除负担桎梏,释放工作活力。基层负担重的症结在于错位的考核、冗杂的事务、转嫁的责任,要精准“裁减”无效事务,集中干部精力干好主责主业。一要纠偏“责任错位”考核。当前,有的考核将村级组织作为行政执法、征地拆迁等责任主体,这显然偏离了基层职能定位。要坚决剥离基层不该承担的考核事项,压减“一票否决”清单,突出民生指标,杜绝多头考核。二要根治“文山会海”顽疾。要大力推行“无会周”“无文日”,严格控制临时性、配套类发文,坚决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不发无用的文,挤干基层的“时间水分”,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干实事、抓落实。三要杜绝“层层加码”压责。各类责任书、承诺书的本质是“推责任”,要坚决避免“上级甩锅、基层担责”的恶性循环。全面清理冗余责任文书,防止上级拍板、基层买单,让压力传导回归“各负其责”的本位。
做强“乘法”,校准评价导向,放大赋能效应。评价是指挥棒,要善于通过正确的评价机制激励引导,形成服务基层、关心基层的“乘数效应”。一要构建以下评上机制。突破长期以来“上级评下级”思维定式,积极构建“以下评上”机制,设置支持基层工作、回应基层诉求、明确办理时效等正向指标和文件会议多、推诿扯皮等反向指标,推动形成“部门服务好不好基层说了算”的导向,倒逼部门转变作风,放大“赋能”效应。二要完善群众评价机制。考核基层工作要提高群众满意度权重,通过入户走访、民情恳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让群众对基层工作“打分”。要让评价内容更多地聚焦反映办事效率、矛盾调处、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指标,倒逼干部从“围着指标转”转向“围着群众干”。
做实“除法”,筑牢保障底线,巩固减负成果。基层减负容易反弹,要善于用“除法”清除障碍、化解风险,确保减负常态化、不回潮。一要加强监督预警。探索开设“投诉专线”“举报平台”等,对加重基层负担的问题有效预警、跟踪监督、及时叫停。定期开展“回头看”,坚决做到“零容忍”,严防“减负一阵风、过后又加重”。二要强化容错纠错。“多干多错”的顾虑导致部分干部不敢闯不愿干。要严格执行“三个区分开来”,明确基层在改革创新、服务群众中的“容错清单”,落实“澄清正名”机制,激励引导基层干部敢闯敢试、放心干事。三要保障基层力量。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不向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的要求,严禁未履行审批、期限模糊的违规借调,杜绝以工作专班、跟班学习、交流锻炼等为由的“变相借调”。对违规借调干部问题依规依纪严肃追责问责。D
(作者系中共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 2025-10-28以高质量组织工作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蓄势赋能
- 2025-10-28聚焦“五区”强党建 激活发展新动能
- 2025-09-23系统推进机关党的政治建设
- 2025-09-23聚焦“四维同构” 以组织合力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