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彩陶的功用及文化价值
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宽带纹三足圜底彩陶钵,印证了甘肃在距今8000年前已出现彩陶。这时期的彩陶纹样虽然仅为简单的宽带纹,但标志着陇原彩陶文化的肇启。甘肃自此进入了持续5000多年的彩陶文明时代。
甘肃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大地湾一期文化后,陇东兴起仰韶文化,器形各异,纹样多变,为彩陶文化的兴盛期。在仰韶文化晚期石岭下类型的影响下,在陇中诞生了马家窑文化。特别是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期,彩陶打磨光亮,器形丰富多彩,纹样画风严谨,图案极富变化、绚丽多彩,被评价为“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之一,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同时期在陇东仰韶文化地区又兴起以红彩为主体彩绘的常山下层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并行发展,彩陶风格深受马家窑文化影响。常山下层文化在西渐过程中,与当地土著文化逐步融合,发展成了齐家文化。此时,甘肃彩陶文化已进入衰退期。齐家文化同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西进河西走廊,影响了西城驿文化。继短暂的西城驿文化后,在河西走廊又兴起了四坝文化,并一直西拓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肃彩陶文化迎来了一个复兴期。同期或稍后,在洮河和大夏河流域又发展起辛店和寺洼两支青铜时代的彩陶文化,但总体上看,此时甘肃的彩陶文化已进入没落期。而河西走廊距今2600余年的沙井文化,成为甘肃最后一支彩陶文化,在西拓中,逐渐消亡于茫茫戈壁沙漠中。至此,发展近5500年的甘肃彩陶文化落下历史帷幕。
彩陶特定器形的功用
甘肃彩陶文化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长,彩陶也成为甘肃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自发现以来,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彩陶的研究和解读。史前加砂陶器,因耐高温常被先民用作炊器,表明加砂陶器多为实用器。彩陶多为细泥质陶,打磨光滑,高温易炸裂,不适合用作炊器等实用器。居址和墓葬中大量出土的彩陶则具有特定功用。
尖底彩陶瓶因器形特殊,且在仰韶文化各个类型期均有大量出土,成为仰韶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汲水器,尖底设计符合重心转移力学原理。空瓶入水时瓶口自然向下倾斜,注满水后重心上移,瓶口自动朝上,便于提拉。后来,人们在实验中发现,尖底瓶的双耳大多位于器身的中部,汲满水后由于重心上移,在向上提拉时,会发生倾翻,无法完成取水。加之,又发现了大量无双耳的尖底瓶,因此,此种观点被抛弃。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对尖底瓶内残留物进行分析检测,发现了黍、粟等谷物发酵酒成分,提出其为一种酿酒器,而甲骨文“酉”字看上去正是一个尖底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尖底瓶功用为一种实用的酿酒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陇西吕家坪出土马家窑类型期的旋涡纹尖底彩陶瓶,通体施黑彩,颈部饰平行条纹,肩腹部绘四方连续涡纹,极富动感,成为彩陶艺术的力作。
特殊彩陶纹样的含义探索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器上的鱼纹,为最常见纹样。特别是彩陶盆中的人面鱼纹,被解读为鱼神。鱼纹也从最初的写实,逐步发展成无头的鱼身,最后仅简化成三角形写意。大量出现在半坡类型彩陶上的鱼纹,被解读为鱼族族徽。同样,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鸟纹,也经历了从写实到鸟眼写意图案的演变。这些鸟纹,也被解释成鸟族族徽。到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时,彩陶上开始流行鲵鱼纹图案,以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鲵鱼纹双耳彩陶瓶最具代表性。小口、长颈、平底,颈部饰一圈附加堆纹,腹中部饰对称双耳。腹中部以黑彩饰人首形鲵鱼图案,鲵鱼身着斜格纹“外套”,短臂向外伸出,尾部弯曲,呈现出一种首尾相连的独特形态。有专家诠释,这种人面和鲵鱼身相结合的纹样,昭示着鲵鱼的神圣化,可能代表着伏羲形象的雏形或原始龙图腾。鉴于其重要性,这件1958年出土于甘谷西坪遗址的彩陶瓶,成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列为国宝级文物。鲵神纹同样由最初的写实图案,逐渐演变成无头鲵鱼身纹样,最后简化成一种写意弧线网格纹,成为石岭下类型的主要彩陶纹样。
蛙纹为马家窑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纹样,具有清晰的演变过程。马家窑类型期的蛙纹为写实图案,以天水师赵村遗址出土的蛙纹彩陶钵最具代表性,在钵内壁用黑彩绘制蛙纹,蛙的四肢动态清晰,被评价为“史前彩陶艺术珍品”。到半山类型期,蛙纹由黑红彩绘制,四肢加长,明显神化,被称为蛙神纹。到马厂类型期,蛙的头部简化,身体演化成肢爪纹,最后直接简化成折带纹。马家窑文化时的蛙纹被解读为蛙族的图腾或族徽,或与神话传说的女娲信仰关联。
综上所述,彩陶上特定的动物纹样,具有特定的内涵,均经历了由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化、几何化的演变。而对彩陶图案最成功的解释,要数1978年河南汝州阎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鹳鸟衔鱼石斧彩陶缸,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红陶砂质直筒造型,口沿下有四个对称鼻钮,为瓮棺葬具。缸身上用白彩勾勒出一个口衔鱼的鹳鸟,鹳鸟前立一把捆扎木柄的石斧。白鹳鸟被视为本氏族的图腾,象征胜利与力量;鱼代表敌对氏族的图腾,体现部落间的对抗关系。图中鹳鸟衔鱼的动态,体现了本氏族对敌对氏族的征服和胜利。石斧并非实用工具,而是经过装饰的仪式性器物,象征着王权。整体构图被视为对一次重大战争的记录,鹳鸟的昂首挺胸与鱼的垂死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再现了战争的胜利。这种彩陶图案,被理解为新石器时代“以画记事”的典型案例。这件国宝级文物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并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之首,足见其珍贵。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旋涡纹,亦为马家窑文化的常见纹样,由马家窑类型期的单旋涡纹,发展成半山期的固定四螺旋纹,螺旋纹中涡纹由小逐渐变大,最后演变成马厂类型期的四大圆圈纹。旋涡纹中央的圆圈,被解读为太阳,而螺旋纹的旋臂被定义为太阳运行的轨迹,四大圆圈被解释为一年中的四个季节,这体现了马家窑先民对天象、历法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对特定器形的功用和特定彩陶纹样的探讨,我们逐步确定,彩陶上纹样均具有特定的内涵。纹样多经历过由初期的写实向抽象化、简单化的几何纹样过渡演变,是早期先民以画记事的工具,是史前图画字的雏形。这种以图记事的形式,更加直观形象。史前先民在进行祭祀、战争、结盟等重大活动时,将结果以彩陶纹样形式在陶器上记录,形成独特的彩陶文化。当中原地区的文字发明并传播后,这种以彩陶纹样记事的形式被逐渐淘汰,具有特定含义的彩陶纹样慢慢湮灭于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今天无法完全理解的“天书”。这种彩陶“天书”,正等待研究人员深入挖掘和破解。D
(作者系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 2025-10-28丝路明证:百年甘肃简牍的发掘史与价值
- 2025-09-23多元一体的甘肃青铜文化
- 2025-07-07马家窑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 2025-05-13关山古道——跨越千年的文明纽带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