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赤子心——记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中科院天山冰川试验站站长李忠勤
李忠勤,男,汉族,籍贯重庆,1983年入党。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中科院天山冰川试验站站长。我国著名的冰川学家。是中国冰川学领域为数不多、足迹遍及地球三极、目前仍坚守在高寒极端环境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多年来,李忠勤先后荣获50年来青藏高原研究和综合考察突出贡献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高端奖项。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李忠勤最钦佩伟人毛泽东的这句话。
冰川,百度给出的答案是:它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雪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而来的,是地表重要的淡水资源。用行家的话来说,冰川是“固体水库”。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不久前,新疆境内的冰川发生跃动,约1.5万亩草场被冰体掩埋,70户牧民房屋受损,足见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天山、冰川、白雪、蓝天,这些常人看起来极具浪漫的字眼,却是我国著名冰川学家、中科院天山冰川试验站站长李忠勤一生的宿命。
他是坚守在高寒极端环境下的科研人员,一干就是30年
李忠勤祖籍重庆,却是在兰州长大的。父母都是研究西部生态的科研人员。从小耳濡目染,本科学习物理的李忠勤,在25岁那年考研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当时、包括现在依然是冷门的冰川专业,从此,与冰雪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他已在这个领域坚守、奋斗了整整30年。他是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原所长、中国雪崩学初创者谢自楚的学生,而亚洲唯一获得维加奖(素有“地理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姚檀栋是他的副导师。在这个高起点下,使得李忠勤“不得不努力”。
李忠勤告诉记者,1989年他第一次出野外工作,就跑了两万多公里。
1987年—1995年间,他参加和组织了12次青藏高原冰川学考察,曾在西昆仑山海拔高达7000米的古里雅冰帽上,连续苦战3个多月,钻取出309米的中国冰川第一长度冰芯(顾名思义,就是钻取冰川内部的芯,它犹如树的年轮,记录着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1996年—1997年间,李忠勤参加了我国首次南极内陆考察,在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独自奋战,挖取雪坑74个,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
1995年担任天山冰川站站长以来,李忠勤每年在站里值守的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现场考察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100余次,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天气里进行观测研究已是他工作的常态。
2014年和2015年,李忠勤两次奔赴北极黄河站,组织开展冰川学方面的观测研究。他还组织了50多次针对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的冰川考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常年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冰川上工作,高寒缺氧,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他需要的不仅是智力,还有体力和毅力,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
当看见记者对他的一张雪地里背着一杆枪的照片疑惑时,李忠勤解释说:“那是在北极用来对付北极熊的。”
2015年1月,本就是滴水成冰的季节。李忠勤外出作业,不仅迷了路,还遇上了“闹海风”,整个团队被困,有人连遗书都写好了。还有防不胜防的“冰裂隙”,就是俗称的大冰口子,人一旦掉下去,那就死定了。女博士李慧林对记者说:“2008年在新疆奎屯探路,一不小心脚下打滑了,如果摔下去,必死无疑。李老师二话不说,冲上来用冰镐把我硬拽了上来。我这命,是老师救的。”
李忠勤说,他迷路时,当年姚檀栋院士也曾亲自骑着雪地摩托来救他,“搞冰川的都这样”。
“李老师常对我们说,冰川学者,要有一颗温暖的心。”李慧林对记者动情地说。
李忠勤是我国冰川学领域不多见的足迹遍及地球三极、目前仍坚守在高寒极端环境第一线的科研人员。“冰川专业是最苦的,别的专业能坐车,我们大多要靠双腿走。像李老师这个级别、这个年龄,还在一线坚守的,已经不多了。跟着这样的前辈干,有前途。”平凉小伙周平很实在地说。
他是我国冰川学领域为数不多的知名科学家,科研成果丰硕
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李忠勤,有着那一代人身上对党、对国家、对事业抹不去的情怀,犹如他的名字一样:忠诚、勤奋。
他的学生说他是“工作狂”,而负责办公室工作的王丽红,每次看到“下班最晚的是站长”。
由李忠勤创办的“天山杯青年学术报告会”,培养了大批冰冻圈与气象学领域亟须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亲自带出来的学生也已超过百人,他们许多已成为我国冰冻圈科学领域和西部高校地环院系的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这是我最自豪的。”李忠勤说。
在李忠勤的学生、如今已是天山站副站长、阿尔泰山冰冻圈站站长王飞腾的眼里,“老师学术严谨,知识渊博,善于因材施教”“几乎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科研中了,所以他能紧紧把握住学科发展的前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李忠勤已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110多篇被SCI和EI收录,出版专著10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他带领团队研究揭示出20世纪中叶以来冰川加速消融的三大机理,研发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山地冰川的动力学模式和参数方案,首次实现了对我国西部山地冰川未来变化过程的模拟预测,并在由单条冰川向流域和区域冰川推广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在天山的冰川定位监测工作已成功由单点观测升级为网络系统观测,并拓展到阿尔泰山和祁连山地区。天山冰川观测系统已成为目前国内外冰冻圈与气象领域参照和学习的典范,被世界气象组织(WMO)建立的全球冰冻圈观测(GCW)计划列为区域标准,并作为超级站建设的示范。
“天山冰川站50多年的历程,是中国冰川学创建和发展的缩影……”中科院院士秦大河对天山站如此评价道。作为天山冰川站站长的李忠勤功不可没。
他是一个没有夏天的人,冰雪世界安家
冰川学研究是地球科学中最为艰苦的领域之一。每年4月到10月出野外,在高海拔、极寒的冰川上从事各种观测研究工作,被称为是“没有夏天的人”。这也是影视界为什么以冰川为主题的作品很少的真正原因:太艰苦,没法拍!
脾气极好、还没说话就先笑的王飞腾,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春节前夕,我们在新疆阿勒泰木斯岛冰川进行野外考察,返程时大风吹着大雪淹没了路。李老师带着我们几个研究生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下,走了整整一夜才到达安全地带,那一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大寒。”
李慧林说:“上大学时最爱穿裙子,可现在,都不知道穿裙子是什么感觉了。”
记者问过李忠勤:“是不是都再没有见过妻子穿裙子的样子了?”他很认真地想了想说:“年轻时见过。”随后就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冰川人很多都是夫妻同行,个中甘苦自是自知。一年中有大半的时间不在家里,“上不能孝老,下不能养小”,这是他们心中无法言说的痛。李忠勤的妻子也是冰冻圈的人,在这个家庭两代人都奉献给了西部生态事业之后,对唯一的女儿没有继续承袭父亲的事业,李忠勤默许了。这或许是他觉得欠女儿的吧!
采访中,记者发现,平常以严厉著称的李忠勤,在单位却有着极好的人缘。连他的老外学生都操着不太熟练的汉语热情地对记者说:“他是我老师,我带你去找他。”
高挑、漂亮的李慧林认为,老师是个细心、体贴,而又多才多艺的人。“他会把自己的装备分给大家,会在你最需要时‘惊喜’地拿出食物来,歌唱得超级棒,还会画画,是个文青。”
而白白净净的王丽红则说:“领导出差,总吩咐我提前订票,这样可以打折。”
人才,是李忠勤最关心的问题。冰川研究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入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战场,责任愈发重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就是西部冰冻圈的区域,机遇和挑战并存。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冰川人得以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要“只争朝夕”“更要有一支专业队伍沉下心来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我愿意做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李忠勤说。
采访结束时,已是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正逢冷空气光顾省城,寒风瑟瑟,扑面而来。当记者裹紧大衣,匆匆前行时,脑海里禁不住又浮现出常年工作在冰天雪地里的李忠勤的身影,禁不住感叹他那颗如冰雪般晶莹剔透的赤子之心。
2017年第12期
相关新闻
- 2018-05-16酒泉市开展“三评一理”活动 抓实党员民主评议
- 2018-05-16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 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 2018-05-16凉州区运用“五大平台”拓宽党员教育培训渠道(8则)
- 2018-05-16我党历史上的“工农监察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