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奏响甘肃文化建设最美乐章

22-09-05 15:21 来源:甘肃《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深远的历史,赋予甘肃文化厚重的底蕴;壮丽的山河,赋予甘肃文化灵动的韵味;辽阔的地域,赋予甘肃文化包容并蓄的魅力。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深刻诠释着甘肃文化的深度和广度。

  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书香浸润陇原大地,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共同汇聚起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磅礴力量。

  领袖的殷殷嘱托

  敦煌文化,是甘肃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甘肃之行的第一站来到敦煌莫高窟,考察调研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并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交流。他在座谈时强调:“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

  长城一砖一瓦,都是活的历史。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还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他嘱咐大家:“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文而化之,以文化力量浸润人心,当首推“中国人的心灵读本”——《读者》。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指出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不断提升人民思想境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就能更加厚重深邃。总书记叮嘱大家:“为人民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

  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文化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为我省文化建设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

  为了留住敦煌记忆,守护敦煌文脉,近年来,甘肃全力实施敦煌文化保护工程,申报首个文化遗产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阶段性进展,建成我国文化遗产领域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组建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获批并实施国家壁画塑像保护项目。甘肃争取的国家批复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工程,目前已完成232个洞窟的壁画采集和数据处理。同时,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和石窟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

  今年6月15日,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打造的“腾讯互娱×数字敦煌文化遗产数字创意技术联合实验室”在兰州成立。双方将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最新科技技术,以毫米级精度1∶1还原藏经洞壁画、文物细节,并模拟不同时间里莫高窟的光照、植被等情况,在线构建一个“全真数字藏经洞”,让世界各地的观众通过这个科技窗口跨越时空,细品藏经洞文物的丰富内涵,感受敦煌文化的浩瀚之美。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这里有长城文化刻下的深深印迹;哈达铺红色小镇、会宁会师旧址等文物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这让长征文化历久弥新;透过大地湾遗址、马家窑遗址,还能一瞥黄河文化的独有魅力,回味无穷。五年来,甘肃共投资25亿余元,开展各类文物保护维修项目724项。到2023年底,甘肃将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近年来,高台县深入推进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谋划实施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项目,西路军纪念馆完成改造提升,高台干部学院新校区建成启用,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建成投用,西路军主题公园等项目有序推进。话剧《血色高台》成功巡演,电影《血战高台》被列入国家重点电影项目,来高台旅游研学人数突破百万,“红色高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自1981年创刊,已走过41年的《读者》杂志,经过一代代“读者人”的努力和积淀,已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连续18年入选世界品牌实验室“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41年来,《读者》累计发行量突破21亿册,连续20年领跑中国期刊。目前,读者出版集团也已成为业务涵盖出版发行、印刷物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阅读服务等多元产业的综合性文化企业。近年来,读者出版集团不仅在新媒体线上数字阅读方面“持续发力”,更侧重在中国内地城市线下密织“书香网”。目前已形成以各地实体书店为“点”,“读者小站”等阅读空间为“线”,城市社区和企事业单位读书角、乡村文化驿站等为“端”的“点·线·端+全民阅读”的“读者模式”,致力于让每个人乐享“读时代”。

  魅力非遗很好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无尽活力。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325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甘肃省入围15项,与青海省并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至此,甘肃已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文化强省的“组合拳”

  2022年5月27日,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在兰州开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尹弘在向大会作报告时指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促进文化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担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撑、精神支撑和文化支撑。

  今年初,围绕“文化强省怎么建、文旅产业怎么干、文旅队伍怎么带”,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全省文化和旅游局长会议,抓落实、促发展。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旅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在会上表示:围绕文艺“火”起来,全省文旅系统将实施陇原文艺高峰攀登工程,创排歌剧《不遥远的胡麻岭》、原创组歌《“两弹一星”组歌》等剧目,打磨提升陇剧《大禹治水》、话剧《八步沙》等舞台艺术作品,移植复排世界首部民族器乐剧《玄奘西行》,同时持续开展“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展播、“甘肃声乐大赛”等活动。针对文化“兴”起来,加快敦煌研究院“典范”和“高地”建设,推动省部共建敦煌研究院,同时推进《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实施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影印出版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图书馆、戏曲进乡村等项目,组织开展“冬奥过大年,春绿玉门关”百日千场文化活动。围绕文物“活”起来,大力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实施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出台《甘肃省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建成甘肃简牍博物馆,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外,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加快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办好“非遗过大年”等系列展示活动,加强非遗工坊建设。

  全省文旅系统打出了一套文化和旅游强省的“组合拳”。从项目抓开工、产品抓开发、消费抓布点方面入手,首先健全市场主体服务体系,对5140家文旅康养企业的需求精准对接,完善全省文旅产业发展项目库,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项目、省列文化旅游重大项目、世行贷款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与浙江长龙航空公司深化合作,解决甘肃没有航空公司的问题,实现重点旅游城市当日串飞。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感和温度。近年来,我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图书馆、公共文化云建设,让全省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从“云端”到“指尖”的转变。在现有文化共享工程乡镇服务点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基础上,打造集成数字化服务的公共数字文化“提档升级”项目,建设了659个乡镇数字文化服务点和744个村数字文化驿站。以“陇上飞阅”数字化手段,赋予公共文化服务新的内涵和价值,打通“最后一公里”。□

  (本刊记者 杜浩 张佳斌 李艳丽 魏 瑾 实习生 薛文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