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先发力带好头 充分彰显省会担当

22-09-05 15: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张玉芳

  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甘肃给予的亲切关怀、作出的重要指示要求,为我们一路走来指引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领袖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宏观大势中,陇原儿女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开拓进取、奋勇前行,全省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今天,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而努力奋斗。

  总书记说“黄河之滨也很美”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兰州时指出:“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并称赞“黄河之滨也很美”,全市上下精神振奋,倍感自豪,备受鼓舞。近年来,兰州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指示要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砥砺奋进、主动作为,厚植生态底色,全力打造城市生态屏障。

  (一)

  兰州,因河而名、因河而美、因河而盛。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作为做好兰州市工作的总纲领总遵循,系统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的重要嘱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上游责任,推动黄河兰州段生态治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兰州人民的幸福河,在金城大地形成生动实践。

  金城兰州,九曲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灵动,蓝天白云、南北两山耸峙而立,郁郁葱葱,“黄河之滨也很美”成为城市对外的亮丽名片,黄河成为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兰州段水环境安全关系兰州市和下游九省区饮水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为了保护母亲河,近年来,兰州市通过多种渠道、多举措,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黄河兰州段水质实现连年100%达标。

  在西固区水源地保护区的岸门村、柴家台村、咸水村,以前生活污水直排,如今,该区通过污水处理站及污水支管线,对3个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且达到一级A标准,处理后的中水用于浇灌水源涵养林,推动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0年,市区生态环境部门以人工徒步的方式,对黄河兰州段干流和主要支流两侧1公里范围内,其他支流两侧0.5公里范围内各类排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初步建立了全市入河排口数据档案,摸清了底数,为规范入河排污夯实了基础。

  作为黄河上游重化工基地,黄河兰州段涉水工业企业风险源监管责任重大。目前,全市所有涉水重点监控企业均已安装废水在线监测设施,现有工业企业排污口均已实施规范化整治措施,工业废水均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在《2021上半年中国城市环境舒适指数报告》中,兰州市水质清净指数排名全国36个重点城市第一名。

  对地处西北内陆的兰州市民而言,母亲河不仅给这座城市赋予了生命,更给予了希望。

  秋雨之后,黄河之滨更显妩媚。“这里太美了!”在水车博览园散步的徐先生对记者说,“雨后的风情线不仅有南方的精致与灵性,还有北方的粗犷和厚重。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座城市,越喜欢风情线了。”

  牡丹、鸢尾、马鞭草、四季玫瑰、金娃娃萱草……多彩斑斓的花卉随风摇曳,竞相争艳,柔美灵动,如童话故事中的浪漫花园。见花停步,花香入怀,不少市民在花海中流连忘返、拍照“打卡”。

  (二)

  青山写意,绘就城市绿色屏障。

  罗九公路两侧色彩纷呈,造型各异的公园、水池、凉亭依山势而建,造就一处处靓丽风景。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据了解,近些年,市两山绿化指挥部先后建成九州台、大兰山、金城公园、大青山、仁寿山等大景区,游憩价值显著凸显,已成为兰州市民休闲、观光、旅游、健身的重要场所。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森林公园20多处,休闲、游览基地80多处。

  如今的南北两山绿化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工森林生态体系,成活各类树木1.6亿株,植物种类达424种,常见的脊椎动物达76种。据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评估,兰州市南北两山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从1999年的4.6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76.74亿元,每年科教游憩服务人数已达3688.55万人次。南北两山犹如两片“肺叶”,为兰州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

  (三)

  保卫蓝天,带给市民归属和幸福感。

  蓝天、白塔,正值黄河两岸吐绿时。翻开兰州人的朋友圈,必不可少的是蓝天美景的照片。朋友圈里晒蓝天,一份自信、一份骄傲,更是一份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幸福感。

  “保卫蓝天”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如一的环保目标。正是有了这份对蓝天的执着和坚守,兰州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新成绩。2020年,兰州市优良天数达312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2%,比“十二五”末的2015年增加了60天,优良天数取得历史性突破,圆满完成了“十三五”目标任务。环境空气质量的六项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刚性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和质的突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标准,标志着兰州市正式迈入细颗粒物浓度达标城市行列。

  5年来,兰州市“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捷报频传。兰州空气质量优良率从2017年的68.9%提高到2021年的81.3%,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稳定达到Ⅱ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完成造林绿化59.6万亩,新增城市绿地592.23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城市也有了更好的形象、口碑和影响。

  (四)

  生态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

  2022年3月,17只美丽的大天鹅、2只黑鹳相继来到甘肃连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客,为深邃幽静的保护区再增诸多灵气。

  伴随着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兰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很多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现已有50多种鸟类一万余只候鸟将兰州当作栖息地。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级高工张立勋说,多年来,以灰鹤、苍鹭、白琵鹭、普通鸬鹚、普通秋沙鸭、赤嘴潜鸭等为代表的大批鸟类在黄河兰州段迁徙停歇,繁殖、越冬。他高兴地说,伴随着兰州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黄河兰州段定能早日呈现百鸟朝凤、生机盎然的和谐画面。生态环境好不好,这些鸟儿就能证明。

  8月的兰州,碧水蓝天,白塔黄河,岸边垂柳,各色鲜花争奇斗艳。漫步于滨河路上,水鸟低掠、凉风习习……

  兰州,这座焕发着勃勃生机的西部城市,以其特有的生态之美书写着新的发展篇章。

  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积累创新能力和发展能级,努力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贡献兰州担当。

  (一)

  适应新常态,经济实力持续攀升。

  近年来,兰州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确立“守三线、抓项目、提升首位度”的经济工作方针,科学务实抓调度、防风险、促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2207.4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231.29亿元,年均增长5.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63.34亿元增加到1757.74亿元,年均增长6.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15.50亿元增加到276.71亿元,年均增长5.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29661元、10391元增加到43244元、16191元,年均增长7.83%和9.28%。

  地处西部内陆的兰州市,自新中国成立后就迅速成为新兴工业城市。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厂、第一座炼油厂、第一家合成橡胶厂、第一家现代化的“万锭”毛精纺厂相继在兰州诞生。“十四五”开局之年,当地专门制定《振兴兰州制造暨产业链链长制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四梁八柱”制造业产业发展路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

  坚持“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振兴兰州制造”战略部署,兰州市持续“改旧”“育新”,促进“兰州制造”向“兰州智造”“兰州创造”转变。2021年,全市工业固投同比增长14.86%,全年共实施跟进工业和信息化项目274个。

  近年来,兰州市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步伐加快,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46.5%。

  未来五年,兰州市将在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兰州市将着力打造石油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大数据)4个千亿级和有色冶金、建材、烟草、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轻工及食品7个百亿级产业链延伸壮大工程。

  (二)

  精致理念引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兰州市坚持以精致理念引领城市发展,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等一批重大工程,新建黄河流域兰州白塔山段综合提升改造等一批补短板项目,奥体中心、万达茂等城市新地标拔地而起,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

  “15分钟生活圈”满足多种生活需求,老旧小区安了新电梯,家门口多了一处小游园……对兰州老百姓来说,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同样感受真切。近年来,兰州市立足民生根本,在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上下功夫,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干净整洁、舒适宜人、快速便捷的小康生活家园。依托全市427个社区组建成立社工委,社工委委员们成为治理基层的“特约搭档”和“智囊团”,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来,兰州市还将根据教育、养老、医疗、体育等公共设施的覆盖情况和可达性,对每个生活圈所需的公共配套设施进行落位布局,持续补短板、强弱项,不断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逐步构筑高品质空间格局和人居环境。

  脱贫攻坚以来,兰州市累计投入资金70多亿元,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7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解决了区域性贫困问题。兰州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定位,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兜底保障和就业等举措,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兰州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实现市四大家包抓县区全覆盖、市级领导包抓乡镇全覆盖、帮扶单位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帮扶全覆盖、脱贫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三类户”全覆盖,全市971家单位结对帮扶全市730个行政村,县乡选派干部767名结对帮扶854户“三类户”。

  对于摆脱贫困的县区,兰州市“扶上马送一程”。当地出台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原则,实施“14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与此同时,兰州市多举措发展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色,建实乡村振兴项目库,涉及产业扶持、村集体经济、教育扶贫、贷款贴息等12大类1244个项目。

  今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兰州市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三新一高”要求,认真实施省上“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精致兰州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各项工作,聚精会神、奋斗追赶,系统推进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人民日报》记者董洪亮 付文等,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吕晟君,本刊有删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