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实践与思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价值意蕴与理论逻辑

23-10-09 11:27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李贞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它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质量,从理论逻辑层面充分认识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探寻符合实情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民性是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的展现。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体现了党坚守初心使命、不断造福人民的美好情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性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社会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工业反哺农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现实基础,作出的战略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聚焦产业发展、治理有效、生态文明、人才振兴等核心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展乡村建设行动,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共产党人守正创新优秀品格的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导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依据不断变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忘初心、守正创新,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优秀品格。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从“为人民服务”,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理论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广大劳动群众,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便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无穷动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能量。

  乡村振兴战略是共产党人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精准掌握而作出的重要战略调整。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关系全局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正是基于这一主要矛盾作出的战略调整。党是人民的“主心骨”,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深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要动态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工作队伍。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