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谈岂能“只念不谈”
座谈历来是做调查研究工作的好办法。然而现实中,有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有些座谈会开成了“念稿会”,与会发言者人手一份稿子,轮流念完,会也就结束了。
当“念稿”遮蔽“讨论”本身,座谈的意义就大打折扣。那么,造成这种“只念不谈”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一方面,是组织者的心态出现了异化。部分组织者将座谈视为不得不完成的“规定动作”或展示“民主作风”的装饰,对“平稳”与“可控”的诉求,盖过了对讨论深度与实效的追求,认为只要流程顺畅、不出“乱子”即可。
另一方面,是与会者未能卸下顾虑。不可否认,当前仍有一些单位内部存在这样的现象:同事间交流并非真正鼓励坦诚交流,甚至隐约弥漫着“少说为佳”的避责氛围。这便让参与座谈的人顾虑重重,生怕“言多必失”,或畏“枪打出头鸟”,于是宁念千字稳妥稿,不吐一句肺腑言。
更深的无力感还源于“说了也没啥用”的预判。受一些“无聊”座谈的影响,有人会认为这不过是走走过场,自己的意见并不会被真正重视和采纳,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所以参与热情被消磨,自然选择应付了事,念稿交差。
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形式不破,哪怕开再多的座谈会,也不过是形式主义在另一个场景下的重复上演。(选自微信公众号“浙江宣传”)
- 2025-09-23警惕基层减负“变装游戏”
- 2025-09-23“三拍”干部要不得
- 2025-09-23莫把民情都当作舆情
- 2025-07-07“没苦硬吃”式值班加重基层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