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专题策划

酒泉:“陆上三峡”动能澎湃 “电力丝路”点绿成金

2025-10-24 16:56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本刊记者 李旭红 卢珊娥

  酒泉,据守丝路要冲,遥倚祁连雪岭。这里是河西走廊的西端门户,铁人精神与航天奇;迹交汇,工业文明与丝路文明融合。从驼铃悠悠到“风光”交响,从资源枯竭的阵痛到“打造亿千瓦级世界清洁能源谷”的华丽蝶变。如今,这座新能源“陆上三峡”正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驱动着一场追风逐日的能源革命,书写着点绿成金的戈壁传奇。

  风起戈壁滩 光热“聚宝盆”

  受西伯利亚高压带影响,穿境而过的寒冷干燥气流被河西走廊狭管效应指数级放大,2亿千瓦风能和20亿千瓦太阳能资源的丰沛储量,使黄沙肆虐的戈壁滩成了能源发展的“聚宝盆”。

  金塔中光新能源基地,数万块光伏板如巨幅“墨色织锦”铺展至天际。总装机70万千瓦的“光伏+光热”储能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25594面定日镜如涟漪般围绕,将阳光精准反射至247米高的吸热塔,560℃的炽热能量将茫茫荒漠变成了绿潮涌动的能源高地。“项目年均输送清洁电力14.5亿千瓦时,可满足70万户家庭全年用电需求。”项目副经理黄禄杉介绍。

  “世界风口”玉门,铁人精神的发祥地,这种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同样根植于扎根一线、艰苦奋斗的基层实践中。

  驱车驶入戈壁深处,一重集团玉门红柳泉30万千瓦风电项目施工现场一派忙碌,骄阳炙烤下第35台发电机组叶片正被工人缓缓吊上140米高的塔顶,精准对接到风机轮毂。谈起项目的发展,负责人王会风成竹在胸:“我们将打造区域内叶轮直径最大、单机容量最大、轮毂高度最高的首个集中式混塔标杆项目。项目建成后,年上网发电量可达8.4亿千瓦时,相当于年可节约标煤26.8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9.8万吨。”

  走进“世界风库”瓜州,百米风机化身“追风者”每年捕获3000多小时有效风能时数,加上年日照时数3260小时以上的天然优势,使这片土地实现了从“沙戈荒”到“新蓝海”的转型跨越。瓜州县委常委、副县长怡晓玲告诉记者,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瓜州县已成功跻身“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202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00.2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10亿元台阶,成为全省首个“10亿元县”。

  酒泉市能源局副局长孙云峰介绍说,酒泉市现已建成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6个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至2025年9月底,全市电力总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新能源装机规模达3532万千瓦,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二。新能源产业产生税收累计达到40亿元,已成为支撑税收增长的重要财源。

  大漠储新能 绿电越瀚海

  一排排巨大的罐体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光芒,罐体内部温度高达194℃,无形的电能将以高压状态的空气形式储存其中,这便是全世界首台300MW级人工硐室压缩空气储能项目——甘肃酒泉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该项目已列入国家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满足一个小型城市正常的生活生产用电。”项目经理张代玉介绍道。

  空气储能,只是酒泉新能源储存项目之一。全球首个“双塔一机”光热储能电站——三峡恒基能脉瓜州70万千瓦“光热储能+”项目光热储能电站全系统试运行,为我国大型风光新能源基地稳定供电提供了又一技术路径;南都电源生产车间,AGV小车无声穿梭,机械臂精准地完成电池组件装配作业;瓜州县北大桥高载能产业园内,300兆瓦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生产项目火力全开,液流电池与电堆组成的储能组件整齐排列;玉门昌马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基地工程建设正酣;阿克塞80万千瓦、肃北东280万千瓦、肃北党河120万千瓦蓄能项目完成业主优选……

  随着一项项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投用,绿电基地成了苍茫戈壁上耀眼的新坐标。

  建储能,存绿电,这些超大号的能源“充电宝”,不仅破解了“夏紧冬枯、日盈夜缺”的难题,更实现了“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突破。瓜州县能源局党组成员赵子亮分析道:“储能系统就像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器’,大幅提升了新能源的开发与消纳能力。既能实现电能的规模化存储与灵活调用,又承担着电网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等多重功能,有力增强了区域电网的供电保障能力。”

  绿电发得足,还要用得好、送得出。

  “布隆吉”,蒙古语意为“水草丰美的地方”。位于瓜州县布隆吉乡的常乐电厂控制室内,显示屏记录着机组各系统运行参数和状况。作为西北最大的调峰火电项目,6台百万千瓦机组全部并网,汩汩绿电通过±800千伏祁韶直流工程点亮“三湘大地”万家灯火。常乐发电公司党委副书记黄佐伟告诉记者,随着5、6号机组投产发电,常乐电厂将成为国内最大的百万千瓦级火电企业,可支撑甘肃省河西地区新能源基地每年发电600亿千瓦时、外送400亿千瓦时。

  随着陇电入浙、陇电入川特高压工程的加速推进,酒泉绿电优势进一步释放,河西走廊调峰之都蓝图渐显。

  产业千帆竞 聚链谱新篇

  新能源发展的同时孕育着新产业新机遇。在开发光伏、光热项目的进程中,酒泉市顺势积极拓展产业链,布局未来产业,让荒滩沙漠变成了清洁能源产业链聚集的阵地。

  日月重工大型风电铸件车间内,年产10万吨风电轮毂和底座的生产线昼夜不息,作为国内风电领域关键设备头部供应商,全球每4台风机就有1台使用日月重工的零部件。据介绍,酒泉已具备年产主机2600台、叶片2450套、塔筒2700套的能力,年可装机20吉瓦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陆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

  作为清洁能源装机大市,产业集群与能源发展“双向奔赴”,也让城市发展更加多元、结构持续优化。据了解,2024年,酒泉市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总值突破230亿元,不仅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走进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片现代化的工业建筑群拔地而起,大型设备运行的轰鸣声如同戈壁新城的心跳。厂房内机械运行声此起彼伏,焊花飞溅如星,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生产轮毂、塔筒、机舱罩等部件。从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此起步,到如今多个“国之重器”项目落地,酒泉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金风科技、浙江正泰、海博思创……众多新能源装备制造巨头在此布局,从风电总装、电池片到储能设备,一条覆盖研发、制造、运维的新能源全产业链日渐清晰。

  沿着新能源制氢产业化方向,酒泉还在探索以光伏制氢、储氢实现储存的新路径。疆煤东运通道上,格罗夫瓜州氢能重卡正式运营,这使“风光发电—绿氢制备—氢能交通”链条完成闭环,也提升了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据介绍,酒泉绿氢产能达到4000吨/年,占全省绿氢产能的72%。“十五五”期间,酒泉还将朝着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

  丝路名城风禾尽起,千年古郡绽放新姿。孙云峰表示:“面向未来,酒泉市将坚持大基地建设、大电网外送、全产业链发展,统筹推进调峰电源、外送通道、大型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持续扩大新能源发电规模,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