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党的建设杂志 >> 党建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党建聚合力 绘就“同心圆”——看华亭市如何探索党建引领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22-10-08 17:27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辑:张玉芳

  □ 本刊记者 秦子雯

  九月金秋,走入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处的华亭市,成片的沃野硕果累累,道旁的树木郁郁葱葱,别具特色的新农村散落其间,一派民富业兴劲头足的美丽乡村画面呈现眼前。

  华亭市辖10个乡镇、1个城市社区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总人口19.7万人,农业人口7.59万余人。随着交通和信息基础不断完善,农村空心化、土地闲置撂荒逐渐成为华亭市乡村振兴发展的瓶颈。

  如何加强基层治理、发展乡村产业、留住农村人才,激发乡村振兴活力,成了华亭市委市政府需要破解的难题。

  变化来自改革,改革必须抓住“牛鼻子”。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华亭市探索实施凝心聚力、强基固本、人才聚合、融合赋能、乡村善治“五大行动”,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一场秋雨过后,安口镇朱家坡村绿意更浓。蔬菜大棚、田间地头,处处都是辛勤劳动的身影。

  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这个只有100多户群众的小村子曾经的模样。

  “穷山窝、烂土房、羊肠道……”提起朱家坡昔日的光景,村民们直摇头。

  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薄弱、群众致富困难,民心涣散、脱贫信心不足、生活水平低下成为制约村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然而,短短四五年时间,朱家坡村却一改昔日面貌,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由空到强、人均收入翻了近一番。“穷山村”也成为产业发展的“明星村”、党建引领的“示范村”。

  变“后进”为“后劲”,朱家坡华丽转身的秘诀,正是近年来被华亭市全面推广的“党建+”发展模式。

  2014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孔彦荣刚上任。当他带领村“两委”走访入户听民意的时候,听到的只有抱怨和叹息。

  “村集体欠债6万元,没产业,说个啥事都没用。”一位村干部的话提醒了孔彦荣,只有把产业做起来,村“两委”才有公信力。

  朱家坡离城区近,蔬菜产业便成了产业发展的优选。村民从质疑到试探,直到钞票进了兜,才对孔书记竖起了大拇指。

  自此,村“两委”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活跃在技术服务、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一线,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涌现出一批党员致富带头人。

  村民朱兴明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原本在外地汽车维修厂打工的朱兴明,得知村里提供各项惠农补贴、鼓励大家回乡创业种植果蔬的消息,第一时间赶回朱家坡种草莓。

  凭着庄稼人的吃苦耐劳和诚实守信,朱兴明的草莓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味道香甜,还没出棚就被预订一空。

  朱兴明的草莓“火”了,其他人的想法也变了,孔彦荣这村支书当得没那么难了。

  之后,朱家坡村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按照打造“万村整洁示范村、绿色农业产业园、全市群众菜篮子”的目标定位,办合作社、建大棚、种果蔬、发展乡村旅游,形成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富民的新路子。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

  华亭市在乡村两级换届中,注重选拔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一线优秀年轻干部。换届后,乡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5.4岁,大学生村文书实现“全覆盖”。通过素质提升行动,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打造了一支能力素质过硬的乡村振兴骨干队伍。

  干部沉下去,乡村活起来

  孟台村,是马峡镇最偏远的一个行政村。自从顺利完成村“两委”换届之后,村干部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学历的年轻人成了村“两委”的主力军。

  “有想法、有活力,最重要的是爱农村。”村支书雒文瑞清楚记得,自己在当选村支书后为新一届村干部提出的要求。

  在雒文瑞的带领下,全村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带动群众发展药材种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撂荒地整治、输转村社富余劳力、整合资源创办企业,村民收入有了稳步提升。

  “从细处着手,向实处用力。”雒文瑞说,村里硬化了通社巷道,新修了产业路,实现了通公交,“只有让群众看到我们的决心,看到蓬勃发展的希望,才能在振兴路上鼓足干劲。”

  秋日时节,西华镇草滩村大片的万寿菊竞相开放,种植户正在忙着采摘第三茬花朵,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今年以来,西华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采取“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引进万寿菊“落地生花”,引导群众由种植经济效益低的传统农作物向种植经济价值高、具有旅游观光效益的作物转变。

  “万寿菊种植简单,容易成活,花期长,一年可以采摘四五茬,每亩万寿菊鲜花产量在3吨左右,亩产值达2500元。”万寿菊种植合作社负责人樊勇军说,通过打造“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不仅解决了闲置撂荒地块,还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务工致富。

  樊勇军介绍,依托市里实施的乡土人才“领头雁”计划,农业专家上门授课、科技能人示范帮带,加快了村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因地制宜选产业,考验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治理能力。

  “近年来,我们这里种植玉米的效益非常好,群众种植积极性一年比一年高。”河西镇河南村党支部书记荆小军说,“今年,河南村在撂荒地整治的基础上,建成了百亩玉米种植示范基地1处,全村种植玉米超过千亩。”

  华亭市把人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坚持“派、引、育”并举,组建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7个,常态化深入乡村一线,开展科研攻关、生产指导、技术推广等集中服务活动。

  在华亭,各种主题的创业、种养技术培训班一年举办70多期,为当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2万人次,夯实了乡村振兴人才基础。

  党建融进去,振兴劲头足

  初秋,正值荞麦花盛开的季节。上关镇的荞麦种植基地里,连片的花海引得成群的蝴蝶蜜蜂翩翩起舞。

  “秋季雨水多、蜜源少,以前养蜂最愁秋季‘跑蜂’了。”王家沟村的蜂农杨高保高兴地说,“现在好了,这么多荞麦花开了,蜜蜂有了过冬的粮食就不会‘跑蜂’,我也跟蜜蜂一样能踏实过冬了。”

  今年以来,上关镇通过“农户自种、亲朋代种、党员帮种、村集体或大户流转种”等多种方式盘活撂荒地,充分调动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赛牛、赛药、赛果……今年农民丰收节,上关镇好不热闹。专家组依次对参赛的优质平凉红牛、各类优质药材以及颗颗饱满的上关核桃进行了评比,几个村的群众欢聚一堂共享丰收喜悦。

  与此同时,镇党委对村民评议、镇村审核公示的“党员致富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示范合作社”“清洁文明家庭”等荣誉获得者进行了表彰奖励。

  “让先进和优秀获得更多关注和尊重。”镇党委书记胥佳平说,今年以来,上关镇积极开展“群众面对面”活动,切实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计划,确保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建阵地、治涣散、强保障、消空壳……在华亭,基层党组织已经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全市新建、改扩建标准化党群服务中心81个,标准化村级阵地实现“全覆盖”;累计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67个,党员群众知情度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砚峡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红色引擎”作用,围绕乡村治理、项目驱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四个方面,以党建引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通过实施网格化治理,砚峡乡建立以行政村为单位的一级网格6个,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二级网格26个,围绕疫情防控、森林防火、防汛减灾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确保民生工程在基层“开花结果”,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治理新局面,让“美好家园名片”在乡村治理中熠熠生辉。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在党建的引领和保障下,华亭市基层党组织夯实执政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强作风严纪律,身先士卒,干群携手,凝聚起了振兴发展的磅礴合力。□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